这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当无数的年轻人为了房子、妻子和票子感到压力重重的时候,他们却还要与一样与生俱来的东西做斗争——自己的性别。他们中的一些人,遭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心理压力、不被人理解甚至家人的抛弃,但也有很多人,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过上了更加精彩的生活。
他们是跨性别者(Transgender)。
一个跨性别者自述:我会更加珍惜自己
非非(化名)向家人坦白自己是跨性别者的过程远远要比自己事先预想的坎坷,非非的母亲从最初不愿承认事实,到后来试图对他进行矫正,再到后来央求他为了自己改变,母亲几乎把所有能想到的办法都试了一遍,争吵、威胁、哀求、看心理医生……这个养育了20多年的儿子让她感到害怕和陌生,然而看到非非心意已决,当母亲意识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只能默默接受这个打击。
“我知道母亲是为了我好,我也不想伤害她,但是她无法理解我的内心其实是个女生这个事实,我想把自己的身体也变成女生,我只会更加珍惜这一却,包括亲情、友情,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来之不易。”非非说。
非非20多年来,一直是以一个男生的身份长大,但是这个在他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让非非感到无法认同,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女孩才对,这就是鲜为人知的跨性别者。
多种原因造成跨性别者生存不易
目前国内没有确切的关于跨性别者的统计数据,但据香港大学专门从事性与性别研究的萨姆·温特估算,在香港,每300个人里有一个变性人。“无机酸”一个公开的跨性别者,同时也是北京性少数机构爱白文化教育中心,跨性别小组的负责人,她告诉记者,根据目前一些与跨性别者有关的论坛规模来看,这一人群的比例不会低于万分之几,而国外的统计资料有关这一人群的比例,则从10万分之几到百分之几都有。
“无机酸”告诉记者,目前国内几乎没有专门针对跨性别者设立的机构,而一些民间的志愿者团体也是少之又少。“据我了解,北京有三四个志愿者团体涉及到该群体,而山东我只知道一个。”“无机酸”说。与此同时,能为这一人群提供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医生的人数也非常有限。“我国的医学课程很少会涉及这方面的内容,即便有,也远远不够,导致很多医务人员对跨性别者的认识普遍偏低,更别说普通人了,加上在隐私保护方面不是很完善,医患关系紧张,很多跨性别者也不愿意去向医生求助,因为即便求助,也不一定能获得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无机酸”说。
除了缺乏有资质的医疗人员满族他们的需求,跨性别者还面临严重的知识匮乏和一些健康问题。“用英文检索跨性别者,可以发现海量的相关信息,而中文能检索到的相关知识则屈指可数。”“无机酸”告诉记者。
大部分跨性别者都是通过服用激素来改变自己的性征,少部分人有条件做变性手术,由于激素属于处方药,不少人通过私自在网上或者黑市买药,对于剂量和用法也缺乏专业的指导。“激素存在一些副作用,例如口服雌激素容易引起血栓、发胖、肝损伤等问题,需要定期监视身体指标,并在医生指导下才能安全使用。”“无机酸”说。
除此之外,跨性别者在生活中会遇到诸多不便,如上厕所、住宿、乘车等,同时在求职、恋爱和婚姻中面临着种种问题。
上海社科院性别平等研究员陈亚亚表示,我国目前关于性别歧视的法律法规本身就不完善,对跨性别者的保护更是无从谈起,而社会对跨性别的认识也亟需提升,才能减少一些伤害。
在“无机酸”看来,跨性别者与普通人存在差异固然不假,但大部分歧视和偏见是源于无知,差异并不带来灾难,差异本身也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了解和尊重差异,而不是消灭差异。
“跨性别者同样可以活得很精彩”
虽然种种困难让跨性别者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很多跨性别者依然通过自己的努力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无机酸”就是其中之一。不仅如此,她还在致力于让更多的跨性别者更好地获取相关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性。“希望医疗机构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也不现实,更不用说法律法规,但是我们可以让他们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好地保护自己。”“无机酸”说。“无机酸”的职业是电子工程师,业余的时间,她和一批志愿者在爱白翻译国外关于跨性别的资料,同时组织一些线上线下的活动,让更多的跨性别者获取到他们想要的信息,同时营造一个平台,让他们可以分享彼此成功的经验,一年多以来,“无机酸”四处奔走,线上线下接触了几百名跨性别者,在这些人中,不乏尖端领域的科学家、大企业的高管、设计师、艺人、医生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很少有人站出来做这样的事情,我业余的时间有一半都花在这上面,能做多少算多少,聊胜于无吧。”“无机酸”说。
让“无机酸”感到欣慰的是,这几年社会对于跨性别的认识已经逐渐发生了改变,更多的跨性别者获取知识也便利了。“无机酸”说:“5年前,绝大部分的人都在错误的用药,大家更多的讨论如何隐藏自己的身份,现在更多的是在讨论如何实现健康过渡和如何让周围人接纳,同样面临很大压力,但压力本身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