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不必“重新解读”
从政治信仰角度看,目前中国社会的问题,不是“重新解读政治信仰”,而是要区别社会理想政治信仰与个人政治信仰,保持二者之间适度的张力,形成政治信仰之间的良性互补与互动。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信仰不必“重新解读”,解读来解读去还是共产主义信仰。改革开放以来,诸多理论都在“重建”信仰,到现在效果甚微。我自己的博士论文写的就是《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但觉得并没有说服大众。现在的实际情况是,民众需要在党的政治信仰之外有自己的信仰。在西方,民众的信仰基本就是宗教信仰。在中国,民众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也未必不可。当年周恩来同志就说过,到共产主义社会要不要宗教信仰还不能把话说死。我们的宪法也规定,个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问题在于,在当下的中国,纯粹的个人精神的宗教信仰很难想象,它总是要与政党、国家的政治信仰相交集!也就是说,在中国,每个人都有从个人角度对自己置身于其中的党和国家所引领的社会政治理想的信仰。这就引出了一个党、国的社会理想政治信仰与个人政治信仰的关系及处理方式问题。一般来说,个人政治信仰虽以不同的个人为载体,但在其“超越性”上和社会理想政治信仰是同构的。在革命与社会平稳发展时期,个人政治信仰往往直接寄托于特定的社会政治信仰之中。特定的社会政治信仰也具体地渗透在个人政治信仰之中。但是,在社会转型期,或者说,在社会发展的特定理想目标被社会转型所阻断或被解构重塑的时候,个人政治信仰与社会理想政治信仰就会严重错位甚至相互背离,整个社会原来依靠政治信仰而产生的政治凝聚力就会下降乃至消解。中国社会目前就是这种情况。解决之道在于:放松个人政治信仰的构建空间,以克服僵硬意识形态教化所带来的民众逆反情绪,形成自觉的民众个人政治信仰系统,与党、国特定政治信仰形成互补及良性互动。
中国目前的政治焦虑,原因在于政治国家与民间社会的政治沟通不畅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话语体系依赖于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的建立。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理论对外应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政治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对内则应融合民间社会的政治心声与表达方式。
所谓新政治观提出了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着政府、精英、平民三大政治话语系统,并指出“三大话语系统不交融”,其后果将导致“撕裂社会”。其实,在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政治精英话语体系”。独特的政治与行政不分的体制,导致了所谓的政治精英一般都在“体制内”。共同的政治立场与利益,使得所谓的政治精英话语体系往往就是政府话语体系,或者说,政府话语体系往往通过自己的政治精英话语体系来表达与传播。至于平民政治话语体系在中国则是一种“政治奢望”:场域很小、通道很窄、偶然性很强、影响很微,完全不能用与政府话语体系并列的“体系”来描述和总结。
因此,当我们强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话语体系时,先不说对外传播内涵与世界政治文明的“相容相通”问题,仅就对内而言,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是,在认同、确立某种政治理念、设计某种政治制度的时候,一是要广泛听取民间社会大众的政治心声,二是用民间社会的话语体系表达出来,说让民间社会广大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这正是中国特色政治传播“社会化”与“大众化”战略问题。现在,在政府话语体系中仍然充斥着假、大、空的程式化的词句、命题、原理,甚至让民众极为反感的“文革体”也有所回头。这些话语读起来很涩,想起来很难,记起来很空。
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实践的推进,社会的“政治共识”不可能越来越“一元化”,而是会越来越“多元化”,这就决定了政治话语体系也是多元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政治话语体系将会是一种包容世界各种政治文明、反映并表达传播社会民间各种政治心声的现代政治话语体系。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