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大选的前一个月,是属于候选人个人魅力充分展示的一个月。10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举行了首场电视辩论,罗姆尼以凌厉攻势和突出表现,扭转了之前在民调的颓势。接着是副总统拜登与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瑞安的公开辩论,拜登以高于7%的突出表现,略胜瑞安,弥补了总统第一回合中“因行总统的礼貌而被对手气势占先”的损失。在11月初的大选前,奥巴马和罗姆尼还将在电视荧屏上公开交锋两次,其中定于10月22日举行的以外交为话题的辩论中,“中国崛起”将被首次列入辩论题目。
美国临选之前的为时近一个月的总统候选人大辩论,并不是选举季中一个锦上添花的程序。在这一程序之前,美国大选从各党产生总统候选人提名战开始,美国所固有的两党政治格局下,之前的选战主要是围绕着“选党”进行,共和党或民主党的支持率多少,往往是各潜在竞争者判断要不要参与角逐的关键考虑因素。例如罗姆尼,在2008年的大选中,在党内个人选情还一片大好之时宣布退出,最重要的原因是布什政府末期的共和党,民调已经降到谷底,民主党的奥巴马举着“改变”的旗帜,成为无人能挑战的政治明星。今年即便罗姆尼卷土重来,但布什“负资产”影响尚在,美国国民并没有作好政党轮替的心理准备,并不想赶走才上任一届的民主党政府,又迎回来导致美国陷入两场战争和金融危机的共和党的执政。罗姆尼在这一阶段选情低迷,就是很好的说明。
“竞争政治”、“党争”及“政党轮替”是美国民主的核心制度,但与西方国家普遍采用的议会内阁制不同,美国的直选制和总统制,又决定了美国总统的产生,不只是“选党”的逻辑结果,还在于“选人”。为了适应这一政治特色,自电视直播技术趋于成熟的上世纪60年代起,美国就率先展开了候选人在电视上公开亮相,并公开辩论的“宪法惯例”。“选人”机制下,人们重新认识了进入古稀之年的里根的魅力。如果不是电视公开辩论,很难说美国会产生里根这样一个传奇式总统。
可以看出,绝对“选党”制度下,党内的派阀之争会相当剧烈,党内的重量级人物容易上位,而不是最适合于担任总统的人被推到前台。日本政坛动荡,首相几乎一年一换,有时甚至一年数换,就是纯粹依赖“选党”机制下的党内派阀政治恶性竞争的原因。而绝对的“选人”制度,又容易把“卡里斯玛”式人物推到前台,国人只识这位领导人而不知领导人背后的党及党纲,意大利的贝卢斯科尼及委内瑞拉的查韦斯就属于这一类人物。他们的当选与否,已经与所在党的党纲没有多大关系了。这些情势,与西方民主制的“党争”原则相悖。
经历第一回合公开辩论后,罗姆尼在“选党”中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在“选人”机制中被重新发现,民调已经缩短甚至拉平了与奥巴马的差距。不过,鉴于美国在直选的基础上还铺以“选举团人票”制度,罗姆尼获得270张选举人票,才可以稳获总统之位,由于一些州选情倾向于奥巴马,奥巴马可能获得的选举人票数上目前还领先于罗姆尼。罗姆尼只有在马上要上演的后两场公开辩论中,保持良好状态,胜过奥巴马,最后问鼎总统的可能性才会更大。可以这么说,“选党”和“选人”双重机制的平衡,使美国人得到好总统的机会大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