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前国王西哈努克10月15日凌晨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西哈努克是中国“最铁”的朋友之一,他的逝世让很多普通中国人也感到一丝怅然和难过。他总是让我们想到一段难忘的岁月,并对中国外交的未来提供一份启迪。
中国社会对“西哈努克亲王”这个称呼更熟悉,对柬埔寨上世纪的历史,普通中国人知道细节的不多,但最重要的是,西哈努克领导的小国柬埔寨奉行独立自主的中立外交政策,拒绝听命美国,反对它发动越南战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1970年的一次出访中被美国策动的政变推翻。
中国在西哈努克最困难的时候接纳了他,这是当时中国“反霸”外交的一个高调之举。中国与柬埔寨的特殊关系就是从那时真正得以确立,以后中柬之间经历了红色高棉兴衰和两国关系冷暖的风风雨雨,但柬埔寨社会对中国的特殊感情一直没有中断,西哈努克是两国友好关系绵延几十年的强有力纽带。
中国互联网上有人质疑中国对西哈努克的“投资”是“亏本买卖”,这样的算计本身就是小商人气的,民粹的,所用公式与中国作为大国的根本利益格格不入。
今天,柬埔寨在东盟内部反对越南与菲律宾将南海问题作为该组织与中国的整体谈判议题,恰是当年成果几十年后的兑现。
中国当年接纳西哈努克有国家利益的深刻考虑,但又是超越国家利益的,闪烁着道义的光辉。中国作为仁义之邦,敢行路见不平之举,不仅被柬埔寨人民钦佩敬仰,也给东南亚和第三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中国接纳西哈努克表现了大国的担当和远见。
环顾今日世界,中国像西哈努克这样的朋友实在太少了。在国际复杂的纷争中,我们行为谨慎,顾忌各方感受和态度,西方对我们外交行为的束缚很深。我们现在很少有放手表现中国价值观和发展中国家共同道义原则的机会,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磨掉棱角。
当然,时代变了,中国已不是上世纪70年代既反“美帝”、又反“苏修”的特立独行大国,中国必须融入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自我。中国的更多外交斟酌和平衡是必须的,在天安门广场开百万人大会与美国对抗的时代永远结束了。
融入世界需要保持自我的支撑和策应,而非对自我的过度克制和掩饰。中国毕竟是大国,中国与西方大国的利益冲突再怎么淡化也无法彻底消除,中国需要有时克制,有时敢于率意为之,从而不断培育世界对中国利益和原则的适应及尊重。
中国应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交朋友,而且要交真朋友,我们应当有新的西哈努克,有更多巴基斯坦这样的“全天候朋友”,即使为此投入一些资源,承担一些西方的压力,也是值得的。
中国拿到世界上去比,绝对是欣欣向荣的国家。中国虽被西方看不惯,但中国的发展之路和中国主流价值观在发展中国家都有广泛吸引力,中国不应把与西方的不同变成第三世界外交的劣势,它恰恰是我们的外交长处。
中国已经从“反帝反修”时代朝着对世界的开放走了很远,但西哈努克作为那个时代的记忆对中国依然很有意义。中国与他的友谊是穿越时代的成果,珍惜它,从中汲取我们或会忽略、淡忘的东西,对我们在今天大得多的舞台上保持平衡但又不失去锐气至关重要。
相关阅读:
他是一个风度翩翩、讲究生活品质和情趣的人,精通法语,喜爱法国生活方式,却曾为柬埔寨的独立不惜与法国翻脸;漫长政治生涯里,他曾一次又一次地疏远某个“老朋友”,并与另一个“老朋友”携手;他对政治充满热情,对权力也很热衷,却一次又一次放弃权力;他热爱故土,以身为柬埔寨人而自豪,却在平壤和北京渡过了漫长的寓公生涯,直至在北京去世。[详细]
西哈努克,见证了一个领袖人物对两国关系所起的重要推进和维护作用,这样一个领袖人物的存在,保证了两国无论政府和时代如何变化,国家关系总能维持到政治高度互信、核心利益高度相互支持的关系。虽然西哈努克具有不可复制性,但从这位伟人身上,也可以领悟到找到一个朋友,将给两国关系代代友好输送持久的正能量的深层次道理,尤其是“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喧嚣尘上之时。[详细](新京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