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开封千亿“再造汴京”的新闻令舆论哗然。而在山西大同,另一场声势浩大、耗资上百亿元的古城再造计划却早在2008年就已展开。到今年底,大同四面城墙将修复合龙,恢复明代风格,旧城街道名字也恢复古风,而在构想中老城内所有现代建筑都将搬迁出去。簇新的城墙,成片的废墟,见证着城市的“复兴”之梦。 (8月27日《新快报》)
动辄百亿千亿,这些并不宽裕的古城,玩命似地以“复古”博弈着经济社会的未来。历史上曾经的繁盛,是它们绕不过的辉煌与隐伤。面对新的城市发展焦虑,破釜沉舟式革故鼎新,初衷可鉴。但再好的初衷,如果经不起程序正义的考量,很可能要么沦为政绩观之秀,要么在一厢情愿的虚妄中惨淡破灭。
打量大同的复古工程,公众不免产生几点合情合理的质疑:一者,“2008年2月,以热衷城建闻名的耿彦波上任大同市长。在调研仅10天后,耿彦波就拿出自己的城市改造规划,并扬言5年见分晓”——若果真如此,百亿古城再造计划有没有“拍脑袋决策”的嫌疑?不说古罗马或希腊,也不说伦敦或纽约,即便是身边的城市,大凡有序井然的,都有从容的规划与科学的理念,而接二连三倒下的各色“地标”,恰恰是热血上马的“剧终版”。贸然将一座城市变成巨大的工地,有建筑规律与发展规律可循吗?
二者,对于历史,最好的尊重就是“守旧如旧”、“整旧如旧”。每座古城都有自己的辉煌,譬如《清明上河图》里的汴京,譬如“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大同。历史遗存的,要善于保管;而历史湮灭的,要善于怀想。据报道,在“名城复兴工程”中,大同需要修复的有代王府、华严寺、善化寺、文庙、帝君庙、法华寺、关帝庙等。华严寺工地上,消逝多年的“古代建筑”已经一座座破土而出。这些新建的“历史”和影视城中的背景,究竟有多大的差异呢?当一座城市沉溺在过去的鼎盛中,几成现代人愿意买“复古”的账?
三者,也恰恰是最大的问题,纳税人有权表决城市的“复古梦”吗?如此重大的城市规划,动辄百亿千亿的投资成本,既不是天上掉的馅饼,也不是市场运作的商业项目,多是财政拨付的“市政工程”“民心工程”。动辄举债城市财政几十倍的总量玩“复古梦”,在谋划与启动之前,有没有认真倾听过民情民意?对于“建古城”和“暖民生”,老百姓的心目中更有怎样的期待?在价格听证已成为公共生活常态的今天,城市举债复古,究竟有没有坐下来认真听取掏钱埋单的纳税人的想法呢?如果没有缜密的听证等程序,一旦规划失误、建设失败,巨大的债务包袱谁来承担?城市因此而贻误的发展契机谁来埋单?
每座古城,都有沉积了千百年的灿烂文化,但不同城市有着不同的历史,自然也当遵循不同的发展定位。开封的路怎么走、大同的路奔向何方,“需要这样做”之前,最当思考的是“这样做”果真是民意与规律之须?也许,这是诸多城市眼下正面临的共性课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