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潮语,不少年轻人很是青睐。新闻是社会生活的镜子,潮的东西进入新闻,不是不行,要看场合。不看语境,不分青红皂白使用潮语,招致民怨,想必是跟潮的媒体和采编人员始料不及的。
“爆头哥”周克华2004年至今在重庆、长沙、南京枪杀9人。重庆5人遇害,为2004年江北区女职员、2005年沙坪坝区夫妻、2012年沙坪坝区女出纳和铁警;长沙3人遇害,为2009年南郊公园男子、2009年芙蓉南路男子、2010年东二环老板;2012年南京下关区男子取款被杀。
夺命的枪杀案,属于恐怖活动的产物。这样的特殊事件,新闻价值高,为媒体所关注。报道这类新闻,应遵守基本的职业道德。避免惨不忍睹的画面出现,不使用轻浮的语词,应该是个常识。网络论坛和微博上,有人把凶手称作“爆头哥”,意指周克华杀人,总是枪口对着被害人的头部开枪,这是更加令人发指的杀人行径,是凶手残忍的具体写照。网络语言追求的是眼球效应,把凶手唤作“爆头哥”,形象有余,理性不足,因汉语里的“哥”字,褒义色彩明显,包含着某些敬意。如果说论坛和微博上这么称呼凶手,使用者缺乏必要的媒介素养,缺乏专业精神,还多少情有可原。正规的新闻报道,记者写稿时这么用,可能受网络语言影响惯了,编辑在编稿时总该悟出点不妥吧。新闻的语言,若干年后可能是后世的语言范本。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率性而为的写作行为,是不是该有所改变呢?
“爆头哥”出现在新闻标题中,不仅是网络媒体,还出现在长沙某家纸媒上。对此,引起网民的不满,不少人指责媒体不该这么无良:“杀平民就可以称哥的国度了,什么时候与杀人犯,可以称兄道弟了。”
“爆头哥”的称谓惹人烦,归根结底是媒体受娱乐化的影响,丧失了应有的知觉。对媒体来说,这才是最危险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