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晚,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通报,在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因灾死亡77人,其中66人已经确认身份,11名遇难者身份还在确认中。目前,搜救工作已近尾声。
台风、洪水等不断发生的灾害,对我国南方人可谓并不陌生,而对北京等地来说,则相对陌生。然而,此次“7•21”特大雨灾,让人意识到,这些平日人们认为较少发生暴雨的地区,暴露了我们在灾害应急上的缺陷。我们在风险的预警、防范上还存在疑问,在应对行动、政府、灾区和公众的有效沟通上还有待提高。
近年来,重大的突发自然灾害已经越来越频繁地发生,从SARS事件、南方雨雪灾害到汶川地震,从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到日本的九级大地震,灾害完全不分地域,考验着各国、各地政府的应对能力。
在北京发现遇难者遗体的地区中,五环路以内6人,其中核心城区1人,其余均集中在远郊乡镇,特别是山区,房山区遇难者高达38人。这考验着预警和应对机制,如何减轻和根除这类灾害的发生,使公众和社会免除危险。有专家就表示,此次北京雨灾就凸显了气象等部门预警信息发布上的漏洞,应急处置部门的执行的不够全面,以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地面、不重视地下的严重问题。
无论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还是安全事故,今天政府在救灾的反应速度和救援能力,都较上个世纪的唐山大地震时代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需要清醒认识到的是,面对极端天气和自然灾难,哪怕可以预测的冰冻雪灾、洪灾,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和事先的准备规划,紧急应变机制也依然脆弱得应付不过来。
灾害发生后,首要的是灾难信息的收集和应对。政府部门在灾难发生后,应该怎样做好信息收集工作,包括灾害范围、伤亡情况,气象、自然地理信息,以及消防、市政、交通、排水等部门的紧急协调和救援。
经历过SARS事件、南方雨雪灾害和汶川地震,公众和政府都一再接受考验,也明白灾难发生后,公众和社会急切需要一个可以信任的灾情信息发布渠道,向公众24小时发布灾害信息、预警灾害和搜集报道受灾地区信息。建立灾情每日通报和应急协调机制,这是有效抗抢险救灾的基础。这样才有助于减少灾害损失,教育公众采取行动保护自己,免受灾害威胁。
7•21特大暴雨带来的巨大破坏,提醒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去检讨和评估政府的应急政策和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次北京多个地区被淹,揭露的就是日常城市建设规划、城市排水能力的不足和漏洞。正如专家所说,政府应该及时对那些经常出现排水不力、引起交通堵塞乃至重大事故的路段、桥梁涵洞进行重点改建和维修。城市管理者不能亡羊补牢,等到暴雨来临力有不逮而导致如此巨大的损失。
残酷的现实提醒我们,灾害是不分地域的,应急机制自然也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应该吸取教训进行改进,避免下一次灾害发生时重蹈覆辙。而这些教训,都是我们的同胞,用生命换来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