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暴雨洪涝灾害备受关注。统计显示,已有37条鲜活生命殁于暴雨。
虽未更新,但也许还有更沉痛的数据;近百亿元经济损失飘散在水中,损失不可谓不惨重。毫无疑问,这是一场让人痛心而恐慌的暴雨灾害。目前,民众惊魂甫定,北京市相关部门的救灾善后仍在继续。“潮退之后,才知道谁在真正裸泳”,暴雨未退,伤心已如太平洋。
暴雨成灾,这是首都之殇,是京城的哀与痛。但很显然,这绝不是一个城市的伤悲,其他城市没有资格隔岸观火,也没有必要幸灾乐祸。一项调查显示,全国超过六成的城市遭遇过城市内涝,21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幕曾在多个城市上演过,只是损失也许没有这么大,但每到夏季,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早已成为不少城市的保留节目。
可资佐证的是,据民政部23日下午发布的最新灾情显示,20日以来强降雨导致全国95人死亡,45人失踪。据相关部门初步统计,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78市(自治州、盟)264个县(区、市、旗)623万人受灾。
北京暴雨,犹如一张沉重的试纸,检测出城市规划之失、预警与应急薄弱以及善后出现瑕疵等等。但可以断定,如果这场暴雨降落在其他城市,恐怕没有哪个城市的管理者敢拍着胸脯说做得更好。
先说城市规划。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王浩说,现在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试问,其他城市的路面是不是也被混凝土和沥青包裹?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王毅曾表示,目前,北京市市政雨水管网大部分是按照1至3年一遇的标准建设的,也就是能够适应每小时36毫米至45毫米的降雨。其他城市呢?早就有学者感叹,“目前,部分城市的规划体制、城市规划队伍、城市规划理念等还带有严重的计划经济色彩,普遍表现为重生产、轻生活,重收益、轻环境,重短期、轻长期,重地面、轻地下,遇到城市灾害也就束手无策。”
试问,有多少管理者,既关注城市的面子又关注城市的里子,既致力于地面上的繁华又用心于地面下的畅通?
再说预警与应急薄弱。北京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总工程师刘洪伟,在回答央视主持人提问北京7.21特大暴雨预报预警预案是否到位时说:“预报非常准、预警非常及时、预案执行非常到位”。如今这已成为笑谈。北京市气象局负责人表示,手机预警信息发送尚有技术障碍,此说同样荒唐,连手机预警信息都没有,大谈“预警非常及时”就是侮辱民众智商。如果暴雨发生在其他城市,应真正做到预报非常准、预警非常及时、预案执行非常到位,而不应该制造冷笑话。
暴雨灾害发生后,有媒体五问暴雨应急,能否通过短信发布暴雨预警?公交地铁可否延长运营时间?机场高速能否暂时免费通行?公共场所可否开放接纳群众?大型活动是否应该临时取消?这几问同样可能发生在其他城市,为了避免民意炮轰,其他城市应该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免得陷入舆论质疑中无法脱身。
当然,北京此次应对暴雨中,出现了不少让人感怀的正能量,比如公民精神的复苏与生长,再比如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敬业,从环卫工到警察,从消防员到部队官兵,以及相关部门及时取消协管员贴的罚单,都可圈可点。试问,其他城市能否也迸发出如此热烈的正能量?
北京暴雨,不是一个城市的哀与痛。这场暴雨,是出给北京的考卷,但答题者不能止于北京。别人吃一堑,我应长一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其他城市认真汲取北京应对暴雨的教训与经验,从规划、预警和应急等方面入手,才能有效抗击暴雨,减少乃至避免城市内涝现象。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