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上午10时起,北京遭遇60余年来罕见大暴雨肆虐20余小时。截止昨晚的初步统计,这场灾难导致经济损失190亿元,死亡37人。其中溺水死亡25人,房屋倒塌至死6人,雷击致死1人,触电死亡5人。在遇难者中,有3位公职人员在抢险救灾中以身殉职。
这确实是一场典型的天灾,放在世界上任何一座特大城市,面对如此凶猛的暴雨都无法从容应对。但损失是否一定会如此惨烈却是可以讨论和反思。
37条鲜活生命的瞬间逝去令人悲痛,而他们的不幸遇难偏偏出现在理论上中国抗灾资源最富足、抗灾指挥协调能力最强,甚至于现代化进程推最迅及、有力的首都北京,以至于我们不得不在残酷的灾难损失面前冷静自省:为什么现代化难以承受一场大暴雨的冲击?
已经有声音责怪北京的下水道、排水系统有大问题。可这个“大问题”首先是历史遗留和积累的问题,亦是世界特大城市不同程度共存的“通病”,想重新开挖排水管网放在世界任何特大城市都是不可能短时间做到。
这场暴雨的损失之所以被“过度”放大和加剧,人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大于天灾的因素。笔者这么说,北京的民众也许不认可,甚至抱怨笔者坐着说话无关痛痒。但依据已知晓的信源分析检视,灾情之所以被人为放大和加剧,首先缘于人的自我行为意识没有作现代化的更新。
现有信源表明,北京气象部门在周五已就周六可能出现的大暴雨作过多次预警,周六一早则继续预警,并提升了预警等级。换言之,周六上午或白天将出现大暴雨及由此可能造成的危险,至少从理论上讲,广大北京市民应当是提前得到了预告的。
可是,周六一早,很多市民仍然开着私家车送孩子参与各种补习班或开车购物。体育场足球比赛照常进行,郊区农贸市场的周末大赶集一如过往。如此这般,北京大街小巷上的各色车流甚至比周一与周五工作日的车流有过之而无不及。正常工作日,车流还有早晚高峰可作区隔,而周六全天北京大街小巷都呈车流高峰“全时段”,由是,当大暴雨来袭且持续时间之长,人们在恐慌中都急于赶路回家躲避,北京城区的交通不出现大瘫痪那才叫怪事……
本来道路就已严重积水,再加上人们争相赶路回家,交通混乱可想而知,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交通的瘫痪,瞬间形成恶性循环。如此一来,北京市政当局的各类抢险车辆、交通指挥疏导车辆,全都陷在马路上动弹不得。而一旦抢险救援力量无计可施,马路甚至于城区大面积积水势必进一步加剧,继而造成更大范围的混乱和瘫痪……
到昨晚9时,北京城区和马路的积水已初步排空,交通恢复之后,重新出行的市民是否能重新回想一下周六白天和晚上的可怕场景,从而确认笔者的上述分析判断能否成立。
天灾躲不过,但天灾却可“积极防御”。中外无数救灾实践早已反复证明,只要不是毁灭性的天灾来袭,与其依赖政府在第一时间组织抢险救灾,不如赶在“第一时间”之前进行主动自防。周六白天,如果多数市民在接到气象预警信息后能够理智地选择“猫”在家里,城区交通的混乱和瘫痪程度就不至于令市政当局完全无计可施;如果开车出行的司机眼瞧着马路积水,能放弃侥幸心理硬闯积水地段,那么困在车内被活活淹死的案例,大部分都可能避免。
2003年非典之后,北京应急救援体制机制的建设投入在国内数一数二,完善程度和救援手段应属国内领先之列。暴雨肆虐过程中,北京10万公职人员分批投入抢险救灾应该得到舆论肯定,但同样暴露出动员、指挥、协调、组织的一系列漏洞、不足和遗憾。这说明,应急救援体制机制,并非只是方案、手段的准备和物资的储备,还涉及到“软件”的充足准备。说到“软件”的严重不足,首屈一指的仍然是救灾队伍的现代化意识这块最关键的短板!
“北京暴雨”无情地暴露了光有大马路、大广场和摩天大楼的现代化是何等的不堪一击!无论是北京和别的城市乃至乡村,光有物质的现代化而没有人的现代化那是何等脆弱的现代化。不知什么时候,不知怎样的天灾,还会突袭北京或别的城市和乡村,在尽量加固城乡的市政基础设施之外,防灾减灾最有效的手段, 是必须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