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辽宁抚顺市月牙岛西跨河大桥发生不明原因坍塌。坍塌的大桥416.4米,原计划7月竣工通车。记者从辽宁省招标投标监管网上了解到,抚顺月牙岛东西两座跨河桥工程计划投资额达5800万元,东、西两座桥各为2900万元,资金来源为政府投资。(6月20日《辽沈晚报》)
一座桥,还没竣工通车,就华丽丽倒在河面上,又不是跨江跨海,也不是建在地质复杂地带,倒塌后还羞答答覆盖上一层苫布,只可远观、不能靠近打量——凡此种种,都给公众留足了想象的空间。数千万政府投资,高调的民生工程,如此诡异地自戕在公众眼前,一遇到教育、医疗等就捉襟见肘的财政,能轻飘飘接受“未建先倒”的事实吗?
路桥上的“传奇”自然不是抚顺一家。譬如4月18日,南京媒体报道称南京桥北长江干堤加固工程铺砖一捏就碎,称该工程存在质量问题。随后,南京水利局回应称,堤防工程经过检测合格,工程施工队为有资质的施工企业。水利局称“一捏就碎的砖头”是将台阶与上堤隔离的水泥砖,无承重要求,抗压强度合格。尽管生活逻辑很难理解“神马”合格砖头可以一捏即碎,但既然公权为大众做了科普,信就信了吧。
这些年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大手笔中的大问题屡见不鲜,大桥提前进入“多修期”,大路上冷不丁冒出“塌陷游戏”,千里之堤,早就不是“溃于蚁穴”,而往往溃坏在质量猫腻里——去年12月30号晚,江苏泰州市高港区一男子在家门口倒车的时候,由于方向失控,一下子撞破护栏坠入了冰冷河中,没想到这一撞居然揭开了泰州南官河河堤工程质量问题,应该用钢筋水泥修筑的堤坝,竟然使用了芦苇杆代替。再往前,浙江衢州长风大桥开裂并被迫重修。而根据设计标准,2000年底完工的此桥应抗“百年一遇”的洪水,甚至曾被评定为“优良工程”。建成以来,当地从没碰到百年一遇洪水,但桥还是弱不禁风地破漏不堪——而事发后一段时间,没有一家单位和个人被问责。
路或者桥,倒就倒了,从拍案惊奇到见惯不怪,舆论似乎也审丑疲劳了。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路桥的标准如何滞后、转包的悬疑如何惊悚、招投标的程序如何吊诡——而是一座座桥、一段段路不明不白“夭折”后,权力者的责任兑现在哪里?除了极个别牵扯人命的路桥事故后偶有地方官事发东窗,大多的倒塌事件不过是拉动GDP的一次修补程序。地方财政在此时往往很傻很天真,审计监管在此处常常露怯示弱,于是倒或者不倒,只是个时间问题,修建是民生、修补还是民生,皆大欢喜。
眼下而言,“桥倒官不倒”才是真正的奇迹。只有破解了这个权责怪圈,赵州桥似的建筑神话,才不至于永远湮灭于历史的黄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