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逢一年一度的高考,海口又如往年一样,全社会拉紧了对考生服务的绷弦。酒店开设了高考房,家长预定火爆;饭店提供了营养便于消化的高考餐,考生凭借准考证免费乘坐公交,城管部门加大了对建筑工地噪音扰民的巡视,为的是有一个好的学习休息环境。就连海口市内某豪华车商也提供了六辆豪华车,用来接送考生献爱心……
笔者觉得这些经历人生第一次重大关口的孩子值得同情,但是否需要像大熊猫一样要得到过度的保护呢?这仅仅是去参加一场考试,就弄得有些草木皆兵,如果一场战争到来,他们该怎么办?
我知道这样说会引来愤怒的拍砖,但是设身处地想想,在海口,其实,全国大多数小城市、包括农村也一样,这些除了在垄断国企和政府机关方能获得一份体面工作的小地方,如果没有高考这种能够提供自下而上提供社会流动的通道,还有什么机会能够改变命运呢?一个偏远地区的小镇青年,如果不上大学,有多少体面的就业机会?目前,几乎只有高考,是维持社会流动的最重要的工具,同时也提供了平民阶层最为罕见的奢侈品——公正和希望。
在笔者考大学的时代,大学仍是福利主义社会一个组成部分,还是精英教育的一个缩影。可是,自从新世纪以来的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变成了每个中国人都要尝试的消费品,作为福利制度的一部分高等教育消失了,在一些方面,教育甚至比其他行业更彻底地归依了市场原则。同时,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如同酒变成水,被大大稀释了。大学也不再意味着稳定的前程,如果你没有掌握特定的技能,你就必须理解“毕业即失业”的残酷。因此,当今一场寻常的考试展现出来的种种过度关切,其实是家长乃至整个平民家庭对就业预期反映出来的集体性焦虑。哪怕中国大学的声誉正跌入谷底,大学毕业就业制度的有效性得到严重质疑,但这不影响每个家长仍将子女拼命送入其中,心甘情愿的承担昂贵的学费。因为在一个资源匮乏的社会,大多数人只能渴望通过考试来获得多一点的生存空间,舍此还有多少向上了流动的希望呢?
答案在哪里,笔者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教育的分层和多元化也不容忽视。精英教育是为了培养未来的领导人,而职业教育则为我们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技术人才和就业需求岗位。它们是不同的路径,通往不同的方向。解决就业中结构性的矛盾,远远不是靠提供大学教育那么简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