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教育制度的文章。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所谓理想,引起一片哗然。(4月11日《扬子晚报》)
在教育制度广受社会诟病的当下,由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讨伐教育制度,看上去像是来自深受现行教育制度之苦的当事群体的呼声,迎合了教育制度改革的社会诉求。不假思索之下,几乎可以视为现行教育制度下,来自直接受害者的抗议。但问题远不止那么简单。
教育制度问题,虽然已经成了当代教育界的沉疴和痼疾,但在无可替代的现实下,至少还维持着基础普及教育的功能;应试教学也是在潜规则横行的人才选拔现状下相对公平的制度。对于这种有着很长历史渊源的教育制度,在对其“破”和“立”的制度设计上,涉及到的问题可能超出教育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显然担当不起这份重任。
学生当众讨伐教育制度,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所谓理想,说到底是一种反抗。这种反抗产生的作用,是在对现行教育制度的“破”上,而他们并不具备“立”的能力。就教育这项无法中断的工程而言,是不能先破后立的。学生对当前教育制度的抗议,可能会引起对教学过程的抵触和反感,这必然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在没有更好的新制度置换现行教育制度的情况下,对学生来说,必然是得不偿失。
再来看学生是以什么理由当众讨伐教育制度的。一名中学生在3000多名师生众目睽睽之下的激情演讲,其“慷慨陈词”:“这种变味的教育,学了能有什么用呢?就是考上大学能如何?找到工作又如何……”很显然,言辞间不但包含了对教育制度的不满,更多的来自对社会不良风气的谴责。有关升学、有关择业的个人前途问题,本不应该全部归咎于教育本身,更不能成为教学方式的必然结果。就像社会上流行的“拼爹游戏”,与教育制度和教学质量有什么关系呢?
在学生讨伐教育制度的“慷慨陈词”中不难看出,他们的焦虑并不完全来自接受教育的体验,而是对某些社会信息的反馈。学生在演讲中说道,“根据调查,中国孩子计算能力世界倒数第一,创造能力世界倒数第一……”而当学校领导同他谈话时问他,现在的理想不是自己想要的,那自己真实的理想是什么?“连他自己也回答不上来。”这就很难说这些问题是学生真正想关心的,还是以此作为抨击现行教育制度的借口。这些本应成人社会来关心,需要体制作出改革的问题,既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更不能被他们当做抵制现行教育制度的理由。因为,学生可以用作抵制教育制度的手段,无非就是抗拒当前的教学方式。那么,在现行教育制度下,还要不要“教”,要不要“学”,或者说怎么去“教”,如何去“学”,就成了一片茫然的空白。对此,学生耽搁得起么?
当然,不能因这些社会问题否认学生讨伐教育制的精神,他们的觉醒和对未来的担忧,足以成为发泄心中不满的原由。但值得担心的是,学生在讨伐教育制度中表露出来的“读书无用论”,可能让他们找到了拒绝接受基础教育的理由。具体地说就是,在现行的教育制度没有改革,更重要的是体制改革还在举步维艰的现实下,学生如果因此抵制当前的教育制度,拒绝当前的教学方式,甚至为不愿刻苦学习,不求上进寻找合理的借口,其后果是不难想象的。鉴此,且慢为学生当众讨伐教育制度喝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