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的改革中,要在朝廷元老间达成“共识”,从来都是一个老大难。
在现代民主政治的社会里,不仅要在政府官员之间达成共识,还要想办法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达成“共识”。这是民主政治下新出现的、改革不得不考虑的关键问题。但是,当民众遇到自己利益被侵夺的情况下,他们会在思想上仍然主动支持改革吗?
改革可持续性之难
在封建社会,改革属于顶层设计,任期是终身制,改革能一以贯之,成功的几率比现代民主社会要大得多。
民主政治的执政是轮值的“任期制度”:四年或五年就会换一届政府的长官和成员。短时间内可能出现的“人亡政息”或“人不同政不同”将使得改革“走形”、“变味”的风险加大。
改革方略制定之困难
与古代改革不同,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的高速发达和社会事务的精细化、专业化,现代民主政治社会里的方略制定要比古代复杂得多。
如此繁杂和精细的工作,很少有哪一个个人能够同时精通。而改革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又必须要求从社会、政治、军事、外交、农业、工业、文化、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通盘考虑:不仅要设计一套未来三五十年不会错的方向,而且还要与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行知合拍执行之难
在中国古代,“行知合拍”主要表现在改革督行者和领袖人物二人是否融洽以及二人在认识上是否高度一致。现代民主政治社会与古代的不同之处在于“改革领袖”与“改革督行者”的身份和角色变化,变为“改革思想”和“改革执行”,最理想的状态是不因政府或政府成员的轮替而使改革有任何变形、走样。
不充分注意改革在执行过程中与改革初衷相一致这个“行知合拍”问题,而违背改革初衷,这样的改革,但凡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只要开始,就注定是一场闹剧。
改革督行者人选之困难
中国历史上所有改革的督行者大多是一个“政治强人”,需要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丰富的治政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鲜明的个人意志。
且不说能否找到集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社会认可度、丰富的治政经验、渊博的学识和鲜明的个人意志于一体的人,在民主政治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能接受这种“政治强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