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公务接待问题严重,主要有两大问题:奢侈浪费和互相攀比。北师大专家称,在很多地方,一些领导70%的时间都花在酒桌上,体力和精力都出现严重问题,有的领导几天没饭局就馋酒。(《中国青年报》3月27日)
公务接待之所以泛滥,大概有四大原因:一是层级制的行政管理,使得上级部门掌握着资金和项目资源,掌握着评价考核的话语权,左右着提拔晋升,上级得罪不起;二是少数官员心术不正,上级到基层去“揩油”,同行“结朋交友”,多少私人消费假了公务接待之名;三是民谣说“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行政生态文化本身出了问题,公务接待大行其道;四是少数官员懈怠修养,加上人浮于事,职责不明,闲得无聊,正好借公务接待消磨岁月,寻找心理平衡。
公务接待“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每年巨大的公款支出,是各级财政不能承受之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已不用多言。虽然报道说“有的领导几天没饭局就馋酒”,但这可能并不是普遍现象。其实,相当多的官员对整天的公务接待,也是很反感的,不仅伤害身体,而且耽误工作,但生于体制内,存于生态下,实在是没有办法,不得不接受公务接待的“潜规则”。
公务接待的问题,各级领导不可谓不重视,出台的各种办法与文件也不少,但却愈演愈烈。调查显示,公务接待问题难以治愈的原因主要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规定执行力度不够”、“惩治力度不够”、“缺乏硬性标准”、“以文件治理,少有制度性手段”、“没有涉及公务消费账目公开等核心问题”、“运动式手段较多,缺乏长期治理”等。这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究竟是制度执行的问题,还是制度设计本身的问题。表面上,两方面的问题都有,但制度执行之所以出问题,本身就说明制度设计有问题。那么,我们就应该开放思维,重新进行制度设计。解决公务接待困局问题的制度设计,可以有不同的视角,其实难度都不大,关键是有没有决心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公务接待的最极端办法,就是完全取消公务接待,完全实行定额包干制度。上级到下级去视察、检查工作,下级到上级去汇报工作,打包到差旅费中;同行交流、开会禁止宴请,按照一定标准,每人每餐30元或者50元,发放现金,自行选择就餐地点与开支。当然,这只是简单的设想,完全取消公务接待,必然涉及到一系列的配套制度调整,虽然也有很多现实的困难,但以中国人的智慧,应该是可以寻到妥善解决办法的。
解决公务接待的最现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设全透明政府。之前,媒体报道的“全裸乡镇府”——四川巴中市白庙乡,把包括公务接待在内的所有公款消费账目全部公开,实践证明效果非常好。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也认为,公务接待问题之所以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关键是因为公开程度一直不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如果公务接待一直不向公众公开,公务接待背后滥用的公权力就得不到有效制约,公务接待问题也将长久存在下去。
打造全透明政府,需要相关法律给力。首先需要给力的是尽快出台新修订的《预算法》,2010年就将修订《预算法》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重要法律草案之一,新修订的《预算法》草案在这方面有三大亮点,一是取消“预算外”的概念,将政府收支全部纳入预算范围;二是增加了部门预算公开的内容,明确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三是增加了法律监督的内容,明确了相关法律责任。但遗憾的是,新修订的《预算法》至今没有出台。其次要给力的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公布之后,一些地区有公民申请政府公开公务接待的详细情况,但多以“国家机密”为由回绝了,因此,应将政府信息公开上升到法律层面,增强可执行性。
另外,一些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建议设立“挥霍浪费罪”,从制度上升到法律层面,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公务接待腐败,增加违规成本,这也是可以考虑的措施之一。总之,公务接待问题,并非不可救药,关键是要对症下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