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 > 观察家

“回望2011”系列之三:PM2.5引发的民意较量

2011年12月27日16:03
来源:大众网 作者:于平

    年终岁尾,搜狐评论以“校车、限、PM2.5、郭美美、占领华尔街”五个年度热词为切入口,回望2011,本文系“PM2.5”篇。更多请见:

    党国英:校车事故谁之过?

    谢勇:限字的“美好时代”

    叶匡政:郭美美搅动中国慈善

    艾翼文:“占领华尔街”是底层怒喊

  PM2.5:粒径在2.5微米以下空气污染物,城市灰霾天气的罪魁祸首。这种还不到头发丝粗细的1/20悬浮颗粒物,可穿越鼻腔,直达人的肺部,甚至渗入血液,对人体危害甚大。按照世卫组织的标准,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

  在北京,按照美国驻华使馆监测数据,PM2.5动辄200-300微克/立方米的天气早已很常见,而在其他如上海、广州、南京、济南等大中城市,情况也好不到哪去。

  虽然一些城市环保部门多年前就开展PM2.5的监测,但数据一直秘而不宣,PM2.5纳入空气质量标准更是几经曲折。2009年,环保部曾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向各地环保部门、派出机构和重点大学征求意见,结果建议增加PM2.5标准的单位比例为92.6%。然而,尽管监测并公开PM2.5呼声很高,结果却令人失望,PM2.5暂不纳入国标。今年11月,面对PM2.5入国标的强大民意压力,环保部不得不就《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订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终于确定纳入国标,但该国标的实施时间却被推到2016年。

  之所以PM2.5会如此敏感,说到底还是“面子”问题。因为PM2.5一旦监测并公开,北上广等大城市空气质量数据肯定不会那么漂亮了,污染天气将大幅度增加,原来政府每年公布多少个“蓝天”的谎言将彻底破灭。对于已习惯于将空气监测当成“政绩”美化工具的政府而言,显然很难下决心面对这些令人难堪的局面。

  今年10月以来北京连续遭遇雾霾天气,微博上热议北京空气,其讨论规模和传播广度为此前罕见,北京市环保局发言人不得不站出来回应,针对北京空气质量和美国驻华使馆PM2.5监测数据作出释疑,这场公共舆论的挞伐,还直接促使PM2.5纳入国标大大加速。

  随着网友向北京环保局申请公开PM2.5数据,引来更多人的加入,他们纷纷向本地环保局要PM2.5数据,争取自己的知情权。上海环保局回应网友PM2.5信息公开申请时表示,承诺将汇总数据,以后陆续公开。网友们的努力,正让PM2.5逐渐走向“脱敏”,面对民众对于真实空气质量信息的渴求,政府相关部门无法再继续漠视、推委。

  当然,关于PM2.5,民意与政府的较量还远未结束。环保部一再表示,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PM2.5重污染地区,提前实施新空气质量标准,但是迄今为止,这些地区尚无一个城市站出来,宣布新标准实施的时间表。从现在到新标准实施这段政策的“空档期”,仅供环保部门“内部研究”的PM2.5监测数据能否实时公布,作为公众的健康参考,目前看还不乐观。公众知情权诉求与行政保密惯性之间的拉锯,依然在进行,突破这一僵局,需要更多人的加入和推动。

    作者简介:于平,网名“奇异的恩典”, 曾向北京市环保局书面提出关于北京PM2.5数据信息公开的申请。

(责任编辑:UN848)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