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八年抗战与蒋介石的巅峰

2009年08月06日17:0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荆楚网 作者:夏佑至
在付出了2000万人的巨大牺牲后,蒋介石和中国迎来了抗战胜利

誓将日本拖入持久战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国民政府驻地先易于武汉,再易于重庆。

  徒凭满腔热忱与血肉,而与倭寇高度之爆炸弹与炮火相周旋于今三年,若非中华民族,其谁能之?
                         蒋介石日记·1940年8月21日

  呜呼,倭寇必欲毁灭我全家与绝灭我子孙者,乃如此之毒也。
         蒋介石在浙江奉化老家和重庆住所屡遭日军轰炸后所记日记·1943年1月2日

  河南灾区,饿殍在道,犬兽食尸,其惨状更不忍闻。天呼!若不使倭寇从速败亡,或再延长一二年,则中国势难支持。
                       蒋介石日记·1943年4月11日
                            
  随着政府前往西南内地,北大、清华和南开组成的长沙临时大学于1938年迁往昆明。西迁的师生大抵走三条路线,其一从广州经海路抵达越南海防,再经滇越线进入云南;其二由广西出镇南关,绕道越南河内后乘火车到昆明;第三路则深入内地,从长沙出发,步行经湘西入贵州,最后抵达昆明。战争初期,中国军队执行防御作战任务的同时,空前的民族大迁徙也大抵沿着与上述路线相同的方向进行。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学校与不愿在日占区生活的国民,都纷纷从华北、华东和华南向云南和四川等地麋集,长江上的货轮日夜不停地将工厂和物资从即将沦陷的战区向西南转移,其中很多是国民党政府十年建设期间兴办的工业精华。机器在运输的时候分拆成不同的部件,又在西部的崇山峻岭中重新组装,生产消费品的工厂在长达数年的时间中勉强支撑着后方日常生活,内迁的军工企业也在缺乏原料的情形下勉力运作,美国的军事援助大量进入中国之前,这些工厂维持着中国军队的部分军需。
  
  中日之间的军事对抗是沿着主要的交通线进行的。战争初期的几次会战之后,日本军队先后控制了津浦和京广铁路。这两条铁路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从1938年开始,成了日本人的后勤补给和运兵线,而海军舰船还在源源不断地将军队从日本本土运到中国。
  
  日本意图速战速决,短时间内迫使中国投降,但围绕长沙进行的旷日持久的战事,成了整个中日战争的一个缩影。武汉沦陷之后,日军从广州和武汉包抄长沙,意图打通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占领洞庭湖周边的稻米产地。中国军队则布下重兵进行防守作战,全力扼守这个通往大后方的门户。前期的拉锯战一直延续到1942年,中国军队曾将长沙烧成一片焦土,这种悲剧性的战术目的是防止日军长久占领此地。但这并不是长沙苦难的终结。两年后,这里又再次成了两国交兵主要战场。整个战争时间,长沙像一块磁石,一个漩涡,将双方数十万军队吸引到此地,厮杀数年之久,彼此都损失惨重。自西向东流淌的长江以及多山的西南地理为中国政府提供了战略纵深,战争最后如中国的战略家蒋介石和毛泽东等人设想的那样,逐渐陷入了旷日持久战的消耗战的泥淖。
  
  这种没有尽头的战争是日本的噩梦,最终妨碍到日本军部的战争路线图的实施。对中国来说,虽然是战略上的必须,但也是一枚过于苦涩的果实。中国的经济和政治也因此被拖入到崩溃的边缘,直到1941年12月7日,才迎来了期待已久的转机。
  
  中国独自对日作战4年半之后,日本袭击了美国太平洋舰队在珍珠港的军事基地,把美国拖入了战争。这次轰炸是一次教科书式的战斗行动,在战术上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但在政治层面上,却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中日战事自此成了两大军事同盟之间决战的一部分。
  
  蒋介石在第二天的日记中写道,“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从1937年以来,中国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使中日战争国际化,以促成一个太平洋上反日同盟。这个同盟是中国存亡的关键所在,但它的形成如此缓慢,几乎耗尽了中国的资源。
  
  美国出兵大大加快了战争的进程。三年半之后,德国投降,欧战结束。美军掉转枪口,开始向太平洋战场转移。日本军部不得不筹划在失去本土的情形下作战。1944年,他们发起开展以来最强大的攻势,试图打通并控制从中国东北直至印度的大陆交通线,将中国和整个东南亚最富饶的稻米产地变成对盟军作战的后方基地。然而,尽管中国军队已经疲弱不堪,却仍然一如既往地不断粘着和损耗着日军的战力。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liujing)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