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是一家在香港注册,分别在纽约和香港上市的公司,同时也是国资委直接领导的中央企业,母公司为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国海油”)。
中国海油业绩很好,中海油也很赚钱。
为什么要搞两套薪酬机制,问题又出在和国际接轨上。当年中海油上市,为了消除海外投资者的顾虑,中海油按照国际惯例和香港公司的标准设计了一整套公司治理和激励机制,并定期向资本市场进行披露。但这些名义收入从一开始就捐给了母公司中国海油,实际执行的是另一套薪酬机制。虽然实际收入并未公开,不妨这么理解,中海油高管拿到手的钱一定比纸面上的少。还可以知道,中海油高管的薪酬体系和海外投资者的薪酬或分红走的是两条路。中海油走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路线,海外投资者走的是发达资本市场的路线。
央企的性质说白了就是全民所有。而央企高管只是代理人角色,当然不能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规律来拿薪酬。问题是,人们不免要疑惑:这些高管抵挡得住这种强大的诱惑吗?明明按照市场价值该拿这么多钱,却要眼睁睁地看着这些钱成为纸面上的游戏,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换了谁恐怕都会辗转反侧,无法入眠。虽说道理上这些钱确实不属于自己,可每年这一大把钞票都在自己嘴边兜一圈又飞走了,说不痛心疾首那肯定是假的。
人性就是如此。我能赚100元,一定会想着赚1000元。现在中海油的情形却是这样,表面上给你1000元,实际上你只能拿100元。制度合理不合理另说,这样的薪酬体制实在锻炼人,也折磨人。久而久之,这家公司不出问题,别家同类公司也可能发生监管漏洞。况且,既然有“名义收入”,难保不会出现“名义监管”、“象征性操作”。前些年,国企MBO风波的经验教训,仍然历历在目啊!
再者,作为上市公司,理应向资本市场披露真实的财务报表,否则将会受到相关监管部门的惩罚。就是不知道,报多了和报少了是不是一样属于虚假财务报表?如果报多拿少,尽管高管自己吃亏,资本市场难免也要质疑:这回是报多拿少,下回会不会报少拿多?还有,这种做法会不会引发公司的公众信任危机,也值得考虑。公众一旦知道你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不会花那么多心思搞明白其中玄机,而为了防范于未然,最好办法就是抛掉手中持有的股票。倘若存在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性,中海油不能不提前有所考虑和应对。
中海油的薪酬问题,无疑还向我们披露了一点:目前在海外上市的国企,由于所有制的不一样,很可能也存在类似“名义上和国际接轨”的现象。遗憾的是,由于先天性缺陷,这种假接轨面临一种致命的困境。按资本市场的方式运作,名义上作为国企所有者的老百姓不会答应;而按照像中海油这样的双轨制操作,海外投资者难免对你有顾虑,而且还可能触犯资本市场的监管法规。
这也可以说是现行国企改革的后遗症了。如何继续往前走,不仅考验着中国海油的智慧,也将考验央企管理者及政策层的智慧。 (作者系《杭州日报》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