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的消息说,上海正在细化第四次户籍改革以吸引人才。其中一种方案建议凡学历、就职、在沪缴纳个人所得税等7大类指标累积得分达100分者,即可具备入户上海的条件。以本科生为例,在一家机构连续工作几年(以缴纳社会保险金为具体指标),就可获得100分及以上分值,从而得以落户上海。
仔细分析这一方案,会发现它的公平性、普适性和可操作性都比以前有所提高。依据学历、在沪就职、在沪缴纳社会保险、在沪缴纳个人所得税、外省市(海外)工作资质、特殊成就、在沪创业投资纳税七项指标,即便现在累积分不够,但通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通过学业深造、实践积累、职位提升、纳税增加等,累积到标准分,也可达到准入条件。
它事实上给了公众对于未来的明确预期,有利于公民通过合理合法的努力,去为自己和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明确的预期,将有效避免因对未来的侥幸心理或不确定性的恐惧而导致公民不必要的损失和牺牲。比如,在自己所不能把握的地方无端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去“攻关”,因下一代“高考无门”而备受挫折等。
比起当前很多地方过于严苛地规定哪一类人才可以入户,上海的综合积分制更科学、更普适、更公平。这样的综合积分,也使户籍人口的增加始终处在有序的、财政和社会都能容纳的范围内,防止入户“井喷”导致可能的公共资源紧张,是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相比之下,北京在户籍改革上就明显落后于上海。北京的户籍指标控制,基本上还是以单位为本位,而不是以人为本位的;是以应届毕业生为本位,而不是一视同仁平等地以“所有人”、“每一个人”为本位的。“以单位为本位”是指户口指标大部分是按单位来分配的,行政级别越高或者经济实力越强的单位,户口指标往往越多。这样,户口指标变成了单位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博弈,很可能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不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
“以应届生为本位”指的是很多单位都有应届毕业生入户指标,这当然是应该的。不该的是非应届生的入户指标则少得可怜甚至几近于无,与应届生入户指标不成比例。导致一些单位应届生指标用不完,而大量从外地调来的“往届生”却无法落户。甚至整个公司从外地迁来,上至公司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遍员工,都难落户。若真正从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角度出发,那些有成就、有经验的公司和家庭的“顶梁柱”们,难道不比应届生更具落户资格?而一旦无法落户,孩子就无法在当地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和高考权,这更人为地制造了起点不公。
如今,上海的户籍管理正在向更科学、公平、普适和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迈进,那基本上也是世界各国对待移民的成功管理方式。我们期待北京也向上海学习,见贤思齐。北京还是中国的首都呢,贵为“首善”之都,理应在好的方面做出表率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