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搜狐网站
日月谈 > 深度阅读

庄礼伟:国家碎片化现象的根源与治理

  作者简介

  演讲嘉宾:庄礼伟,国际问题专家,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向大众阐释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著称。

  [编者按]

  ———你为什么杀我?

  ———什么?你难道不是住在河的对岸吗?假如你住在河的这一边,我当然就成了凶手,杀死你就是非正义的了。

但因为你住在对岸,我于是就成了英雄,杀死你是正义的。

  ———帕斯卡尔《思想录》

  当今世界存在着背道而驰的两种趋势:在全球内部联系日益紧密化、一体化的今天,一些国家却面临着涣散化、碎片化的风险,一个月之内,先是科索沃,在欧美的支持和塞尔维亚、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下宣布独立,后是南奥塞梯,作为报复,在俄罗斯的羽翼下宣布独立……民族、宗教分离主义势力,国际强权博弈,这些因素掺杂在一起,形成了当今世界仇恨与战乱的主要根源。

  眼见各部族、种群为种种理由互相残杀,战乱无法平息,仇恨累积,恐怖主义猖獗,人们日益认识到,国家在领土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这三方面同时出现碎片化,比穷到极点的“第四世界”状态更为可怕。

  那么,国家碎片化现象的根源何在?我们应该怎么修复种种业已形成的裂痕?

  国家碎片化、“巴尔干化”、“南斯拉夫化”

  国家的碎片化现象,主要是指以下状态:

  (一)国土的一处或多处被分离出去;(二)虽然没有出现分离的结果,但处在武装割据的状态;(三)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指国家认同出现了深刻的裂痕。

  在国际政治学当中,碎片化还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巴尔干化”。就是指领土分崩离析,并伴随着持久的动荡和暴力冲突。国家或帝国遭遇碎片化的典型案例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联、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的碎片化过程非常典型,也非常惨烈。陆续分离出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波黑、黑山、塞尔维亚,现在塞尔维亚又分裂出一个科索沃。而科索沃还有进一步分裂的可能。

  冷战结束后,有一批发展中国家陷入内战和武装割据当中,虽然主权没有被分割,但治权已经被分割了,政令互不相通,各收各的税。这些国家包括索马里、阿富汗、利比里亚、波黑等等,索马里一度全国被30多家军阀所割据。

  下一个可能出现国土分裂的国家是格鲁吉亚,它的两个以俄罗斯族为主要居民的地区南奥塞梯、阿布哈兹已处在半独立状态。巴基斯坦西北边境也呈现出碎片化的局面。另外,西班牙、比利时、加拿大、英国、菲律宾、泰国、斯里兰卡、印尼、缅甸、苏丹、土耳其等国也存在族群分离运动。这些国家虽然在国土上不大可能分裂,但在国家认同上出现了深刻的裂痕。

  当今世界不仅是一个意识形态碎片化的时代,也是一个族群分离运动流行、国家认同面临挑战的时代。日本学者吉田康彦在1992年曾说,今后如果人类濒临灭绝,将主要是由于以下三大原因:一是环境恶化,一是核扩散,还有一个就是国内族群冲突。

  碎片化具有广泛的含义,例如富人和穷人阶层的世袭化,这是国家社会结构上的碎片化;国家的法治和政治秩序分崩离析,这是国家政治结构的碎片化。现在看来,比穷到极点的“第四世界”状态还可怕的,是国家在领土结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这三方面同时出现碎片化,20世纪90年代的索马里、波黑都出现过这种极端情况,那里可以用政治思想家霍布斯的这段话来形容──“人们孤独、贫困、污秽、残忍而短寿”。

  国家碎片化现象的根源

  首先,国家的碎片化现象往往与其“国家建构”的历史有关。现在许多分离主义运动的根源都要追溯到历史上的帝国时代、殖民地时代、独立———建国时期。帝国和殖民地的行政疆域都不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文化共同体,而是武力共同体,是通过粗暴的方式形成的———要么是粗暴地把多个族群强行捆绑在一起,要么是粗暴地把同一个族群的人们隔离在边界两端。从而留下了族群分离运动的后患。

  所以后来的分离主义运动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分离出去自成一国,一种是要与邻国的同族人民共组一国。

  其次,国家独立后的现代化运动、市场经济运动引发了地方意识、族群意识的复兴。不少少数族群因为被掠夺、被剥削,分享不到发展红利而心生怨恨。如果本地资源比较丰富,少数族群还会产生资源主权意识,像英国北海地区发现丰富的石油资源之后,苏格兰地区的分离主义运动就高涨起来。

  第三,国家的碎片化现象与该国的政治体制有关。以印尼为例,苏哈托下台后,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分离主义运动和族群冲突,有人认为这是印尼向民主化转型所导致的结果,我的看法正好相反:这种局面恰恰是苏哈托专制体制所导致的。一般来说,专制可能会促进经济增长,但难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难以创造国家真正的内在和谐。在苏哈托统治之下,印尼在爪哇岛和“外岛”、大族群与小族群、城市和乡村、权贵阶层和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公平,从而孕育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种社会可能会有一个光鲜的外壳,但内部已经粉末化、碎片化了。

  第四,分离主义运动与国际政治斗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包括:(一)基于同一个族群、同一个文化体系的国际支持。如科索沃阿族独立运动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暗中支持;菲律宾穆斯林分离运动得到国际伊斯兰极端势力的支持。(二)当今世界政治,主要是大国政治,分离主义运动不可避免受到大国政治的影响。在不少案例上,这个大国就是指美国。不过美国对待外国分离主义运动的态度是有选择性的,常常与其地缘政治经济利益挂钩。(三)对国内少数族群权益问题的国际人道主义干预,客观上助长了分离主义运动。(四)在没有联合国、没有国际维和部队的19世纪,小国家要生存下来会比较困难。但现在国际整体环境有很大改观,AnthonyH.Birch认为:当今国际体制使小国更安全和易于生存了。

  民族自决权及民族主义正义观

  民族自决权的合理性边界

  民族自决权指的是“任何民族都有权决定出由谁来代表和统治他们”。这一理念最早可追溯到18世纪美国独立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二战后经联合国的推动,民族自决权已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原则。不过,一般认为,民族自决权是有条件的,它不等于可以无原则地分裂主权国家。国际法是国家集体意志的表达,没有国家会愚蠢到参与制定一个国际公约来鼓励本国的分离主义运动。

  其次,民族自决权尽管有其历史进步意义,但它并不单纯。历史经验证明,民族自决权常常被强国当做瓦解对手权力范围的工具。希特勒在捷克、日本进攻东南亚的欧美殖民地时都做过这样的事,现在巴尔干、高加索地区的分离主义运动背后,也有美、俄小规模冷战的影子。

  另外,民族自决权在实践中存在一些模糊操作的空间,需要国际社会今后继续协商以形成共识。例如如何定义“被压迫民族”?国际社会应当以何种程度、何种方式介入某个民族自决运动?如果关于独立的全民公决通过了,对于那些反对独立的人是否公平?

  国家主权原则和民族自决权原则,都不是至上的,而是有边界的。主权国家应当尊重全人类利益、遵守普世价值;而民族自决权也应谨慎权衡,不可滥用。

  民族主义:以河为界的正义观

  在前述内容中,民族(nation)和族群(ethnicgroup)两个概念被交替使用。一般来说,民族属于政治范畴,涉及到自治、独立、建国等政治事务,它也可以指一国的全民共同体(也叫国族,如中华民族)。而族群属于文化———社会范畴,是指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在宗教、语言、习俗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特征,并拥有共同的人种、历史、地理起源。当族群有了关于自治、独立、建国想法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们拥有了族群的民族主义(ethnicnat-ionalism)。

  民族主义的基本原则简要地说就是一族一国。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往往修改乃至杜撰、夸大本民族的历史,许多国家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民族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靠他者来界定自己,梁启超曾说:“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民族主义的高涨往往是由于有一个外部的恶敌,而这个恶敌当然也可以是建构和想象出来的。安东尼·吉登斯在广州演讲时曾说:英国的国家认同就是在历史上长期反对法国的过程中塑造出来的。

  民族主义在近现代历史上曾扮演过积极的角色,但也有严重的消极面,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一书中曾描写了这样一段对话:

  ──你为什么杀我?

  ──什么?你难道不是住在河的对岸吗?假如你住在河的这一边,我当然就成了凶手,杀死你就是非正义的了。但因为你住在对岸,我于是就成了英雄,杀死你是正义的。帕斯卡尔说:这以河为界的奇怪的正义!

  正义怎么能以河为界、以血缘和族群为界?可是在现实中,常常如此。在科索沃北部城市米特罗维察,有一条伊巴尔河把城市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住的主要是阿族,北区住的主要是塞族。这两个族群之间常常爆发流血冲突,杀死对方人数最多的人往往被本族群视为“民族英雄”。

  民族主义往往制造出简单的我和他者的二元对立,强调和利用先天的一种安排把人类断然割裂,而排除了人们后天的自由选择。从而把理性、宽容拒之门外。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排他性的身份认同,在中国有些网友那里,已经发展到种族主义的地步。

  国家碎片化现象的治理之道

  首先,良好的制度是多元族群国家最牢固的纽带。对于多元族群国家来说,可以基于共同的基本价值和文化多元主义原则,来努力建立一个公民国家。多元文化主义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相互承认、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意味着不同族群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可以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多元文化主义也意味着维护文化基因的多样性,这与维护生物基因多样性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促进群体的优化,防止群体的退化。实行多元文化主义的国家,基本上都缓解或避免了分离主义现象。

  其次,建构不同族群公民间的公共生活共同体。怎样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问题。不同族群之间,可以建构共同的公共生活空间,建立跨族群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运动联盟。

  第三,建构跨族群的认同。当代社会出现了大量跨族群的认同,如政治理念上的、生活价值观上的、职业的、具体利益上的,乃至兴趣爱好上的,这些认同不仅跨族群,还可能跨国界。一般来说,各种跨族群的认同有助于缓解族群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在一个具体的人的日常生活中,可以存在多种认同,对族群的认同未必是他时时关心的认同———有谁会在每天早晨一起来就念叨自己是“龙的传人”?现在人们的认同对象越来越广泛,大一统的认同局面,不要去期望,这是愚蠢的。

  第四,实行族群自治。在多元族群国家的组织形式上,曾经有过苏联式的族群联邦制,它为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而主权国家之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也是一种既有刚性又有弹性的办法。所谓刚性,就是要保证主权国家的必要的稳定性。国家机器、主权都是一种“必要的恶”。所谓弹性,就是有从低度自治到高度自治的多种选择。

  余论

  ●在全球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今天,我们应当注意到科索沃、米特罗维察、南奥塞梯、“塔利班斯坦”这样的地名,他们代表着与全球一体化相反的一种潮流:分散化、碎片化。

  ●未来世界有可能出现权力分散的局面,分散化、去中心化,也可能是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另一种发展方向。圣雄甘地理想中的世界,是在广袤的大地上,散落着一个个自治的乡村共和国。也有人这样设想一个后现代的社会:人们的认同是越界的、游动的、离散的。所以,对人类自我组织形式的碎片化现象,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排斥。

  ●目前科索沃从塞尔维亚分离出去,两者之间有了边界。但是他们都迫切希望加入欧盟,而欧盟最终将成为一个没有边界的超国家共同体。欧盟的建构,是对过去欧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种逆向发展。这种合了又分,分了又合的情况耐人寻味。这也可以让我们在对待“分”这种现象时,有一种更从容、更历史辩证的态度。

  ●中国在20世纪也曾出现过碎片化症状,如在辛亥革命后,以及在派系林立和地方武斗达到高峰的“文革”初期。考察国家碎片化现象,对中国来说也有现实意义。未来中国如何在维护政治多元化的同时又能避免族群议题成为撕裂社会的重要因素,我们要未雨绸缪。

(责任编辑:liujing)

我要发布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奥运 珠峰 福娃 母亲节 印花税 火炬 日本 赵薇 外遇 股票 金晶 陈冠希 谢霆锋 CNN 中国足球 张柏芝 姚明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塞尔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