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职称英语考试举行。在成都新南门的某考点考场上,一考生带进考场的《牛津高阶英文字典》挖了一个深3厘米的洞,这个洞刚好能放下一部翻盖手机。监考老师发现手机上刚收到的短消息竟是考题答案。此事再度引发舆论对愈演愈烈的考试作弊的争论。
每当考试发生作弊,总会响起一些卸责的辩解——职称英语考试作弊,是因为职称英语考试不合时宜,是人才制度存在考核误区;高考作弊,是因为高考背离素质教育的要旨;四六级考试作弊,是因为大学将英语置于过重地位,是大学教育的功能错位……
每一次考试作弊,如果只是引发我们对考试本身的反思和质疑,我以为这样的思考是懒惰的。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只习惯于为考试作弊寻找制度借口,不仅不能杜绝作弊,相反会助长此种可耻行为。
我不否认一些考试存在弊病,但问题在于,治疗考试弊病是否就要以不合理抵抗不合理?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不合理(作弊)抵抗不合理(弊病),结果不是弊端的消失,只会给症结添加更为麻烦的乱象。
在考试制度面前,每一名应试者自觉遵守规则是毋庸置疑的,如果因考试有不适,应试者就公然挑战考试规则,其行为如果推而广之,则极可能是对规则体系的践踏和社会秩序的破坏。因此,部分论者辩解制度不合理,有意无意为作弊者“伸冤”、“叫屈”,其结果只能是帮倒忙。
知名媒体人许知远先生在论述中国社会问题时提到,国人喜欢把问题纠缠于制度的缺陷或滞后,所以“中国社会陷入这样一种情绪,人们迷恋物质上的成就,迷恋整体制度上的改进,却不相信个人创造性”。
这种对“制度与问题”的分析是相当精辟的,但许知远先生也许不经意犯了一个错误——面对一些社会问题,一些人不是不相信个人创造性,相反是创造性得到“最大发挥”,他们利用制度的空隙,堂而皇之以制度缺陷为借口挑战各种规则,不仅不以为耻,还振振有词。
考试作弊不可怕,毕竟可以通过强化监管手段遏制之,以不合理对抗不合理以及背后透射出的“制度借口症”恐怕更值得我们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