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自己的命需要“政治勇气”
未来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革”政府自己的“命”,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减少经济事务,转为服务型政府。应该看到,当前改革最大的利益掣肘,是政府自身利益化倾向越来越普遍,需要拿出“政治勇气”进行重点突破。
据报道,中央政治局近日就推进改革开放进行了第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
十八大召开以来,决策层多次高调地提出深化改革,也多次提及“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如此,全国形成改革的强大动力,可以期待。
与30年前相比,当前改革面临的矛盾、挑战、阻力有明显变化。未来改革,能否从变化了的形势出发,制定科学有效的改革方案、切实可行的实施路线,更加考验改革者的勇气和智慧。如果说,改革之初的主要掣肘是思想解放程度问题,需“摸着石头过河”来突破;那现在改革面临的主要掣肘是利益调整问题,则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协同推进改革。
实际上,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的经验,不仅在于有顶层的政治智慧,而且也有基层的广泛参与。“参与式改革”加“顶层设计”,形成了“改革试错—改革总结——改革推广”这一整套相对来说低成本、低震动的改革路径。
未来的改革,仍要进一步强调顶层设计,全面规划、协同推进各种改革措施;同时,也要强调参与式的改革,强调让经济社会生活的广大主体,包括各级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改革方案的制定、讨论、实施、反馈等全过程,真正形成正确的改革方法论。
未来的改革,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革”政府自己的“命”,简政放权,政企分开,减少经济事务,转为服务型政府。应该看到,当前改革最大的利益掣肘,是政府自身利益化倾向越来越普遍,需要拿出“政治勇气”进行重点突破。
未来的改革,需要坚定不移地打破既得利益格局,促进社会公平公正。我国渐进式转型的特点,是各项制度改革进程不一,由此形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也形成了不同制度间的摩擦。过去几年围绕改革引发的不少争议,实质都是改革进程中的“制度摩擦”。例如,非公经济改了,但垄断行业没改,“摩擦”就出来了;住房制度改了,土地制度没改,“摩擦”也难以避免。解决这些“制度摩擦”,不是让先改的制度停下来,甚至倒退回去,而是要让滞后的制度加快改革。惟有如此,才能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使得“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十八大以来形成了好的政治氛围,期待能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政治勇气转化为政治决策。为此,建议尽快制定未来10年的改革总体方案,保障政治勇气上升到有约束力的制度层面,并在此基础上统筹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等技术层面的问题,实现改革的全面突破。否则,“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既得利益群应主动有步骤地放权让利
经济改革上下各界多少都能得利,也就容易形成共识,政治改革是利益重组,则必然要求既得利益群体出让部分权利,使其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
改革是当代中国政治关键词。习近平在广东视察时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李克强也多次讲到,“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但改革说起来容易干起来万难。改革是兴利除弊,改革也是利益重组,须破除既有利益格局,是得罪人的事。中国改革历程艰难曲折,走到今天委实不容易。遥想30多年前的小岗村分田单干,掀起改革先声,农民当时想的其实不是改革,而是吃饭,且写了血书准备坐牢,以求一条活路。当时的中国在苏联模式的路上走到了尽头,“文革”使亿万民众苦到了极处,不改弦易辙己没有任何出路。邓小平呼吁:“杀出一条血路来!”当时的改革就是摒弃苏联模式为中国另寻出路!为求稳当,邓小平倡导“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先易后难,先经济后政治。破除苏式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30多年,但政治改革延后,也使社会矛盾丛生,打不开中国变革的问题死结。
政治体制的惯性依赖是十分顽固的,既得利益群体千方百计巩固既有制度,即使接受改革,也力求变革有利于巩固和扩大他们的既有利益。经济改革上下各界多少都能得利,也就容易形成共识,政治改革是利益重组,则必然要求既得利益群体出让部分权利,使其利益受到一定的损害。所以改革一旦深入到政治领域,就很难形成共识,既得利益群体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会自觉与不自觉地抵制改革,使改革难以为继。
既得利益群体肯定是垄断了多数资源,掌握了大量权力的人。但是,改革要继续深入,必然要破除既有利益格局,不进则退,不改革没有出路。怎么办?这就需要执政党要有“变局观”,既得利益群体也要有“变局观”。李鸿章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是不变也得变,不变革,更有“亡党亡国”之虞。这一点,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八大上,其实已讲得十分明白。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百年前的清末“预备立宪”新政改革,其实就是败在既得利益群体不肯放权让利。当时改革虽取得很大成绩,但在立宪改革的关节点上,清廷囿于权贵利益,竟提出所谓“五不议”:“军机处事不议;内务府事不议;八旗事不议;翰林院事不议;太监事不议”。再腐朽落后的制度,凡涉及权贵,皆不议改革,最后愚蠢地推出个“皇族内阁”,死抱权力不放,结果是自我葬送了改革,权贵们连同清王朝一同被埋葬。
现今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已无可避免地要深入政治领域,涉及既定利益格局的改变。十八大报告提到:“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在改革成败的关键时刻和关节点上,全党全国人民要树立“变局观”,首先是执政党要有强烈求变观念,改变别人得先改变自己,以身作则才能做到稳中求变,变而不乱。中国近代历史表明,思想观念的变革是一切变革的基础,且必然优先于社会政治变革。当前,应以解放思想来求变,观念先行以凝聚巨大的改革力量。
改革是时代最强音。“攻坚克难”,就是要求党政干部不畏艰险,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树立“变局观”,更要求既得利益群体,能自觉主动地放权让利,以减少改革的阻力,这实际上于己于国,都更为有福有利。既得利益群体如果能下大决心,主动有步骤地放权让利,跨越体制纠结,则中国的改革一定大有希望,改革的红利必将滚滚而来。
更大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并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至关重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报告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新要求中,相应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为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并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改革开放的要求,对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至关重要。
充分认识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过去30多年,我们依靠改革开放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重大进展。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依然离不开改革开放。
(一)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新要求,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发展仍然是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目前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增速减缓、结构转型、竞争加剧的时期。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等因素,使我国进入了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阶段,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成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近几年,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下了很大功夫,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过多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深层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弊端还没消除。例如,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和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并存;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滞后,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财税体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激励约束和导向作用不足;金融体系不完善,对中小企业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不够;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等等。可见,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抓住制约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症结深化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制度安排和利益导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得到根本转变,才能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使我国经济再上一个大台阶。
(二)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客观要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始终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全面改革中的重要位置,坚定不移加以推进,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政治保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发展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并存的阶段,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复杂、更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都会以一定形式反映和表现在政治方面,同时,政治自身发展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课题。因此,政治体制也还有一些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在扩大人民民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必须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社会生产力。
(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现实抉择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生活,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利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无论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还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都要求我们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六大确立文化体制改革基本思路10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但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规模不大、结构不合理,文化走出去较为薄弱等问题依然突出,主要在于文化管理体制不完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缺乏活力,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走出去模式缺乏创新。只有紧紧抓住这些领域和环节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四)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加强社会建设、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432美元,意味着我国已从中低收入阶段跨入中上收入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机遇和各类矛盾特别是社会矛盾凸显并存将是这个发展阶段突出的特征。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例如,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多样多发,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流动人口大幅增加,既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也给社会管理带来巨大压力;社会总体稳定但公共安全事故频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快速发展,但管理服务问题突出;互联网迅速发展,给社会管理带来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外部势力插手干预,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作用,增加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等等。上述这些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如果处理不当、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影响社会和谐,还可能威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面对社会领域复杂的矛盾和问题,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已不能完全适应,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加大社会领域改革力度,从制度安排上保障和改善民生,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才能在新的形势下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消极因素,为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五)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目标,经过各方面努力,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是: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群体性事件增多;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地面沉陷,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有效解决,不仅会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日益强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因此,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与其他几大建设共同推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战略任务,必须依靠法律和制度保障,没有一套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没有健全的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就难以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所以,加快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相关制度,是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六)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确保到建党100年时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体系的迫切要求
按照党的十五大以来提出的在建党100年时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目前只剩下不到9年的时间,但一些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依然滞后,任务十分艰巨。从微观主体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体制环境有待改善;从市场体系看,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程度有待提高,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还没理顺;从宏观管理体制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金融体制不完善,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从分配制度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还不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和再分配调节机制都有待健全。深化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只有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动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并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0年才能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实现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时设想的,“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
(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是有效应对国际挑战、更好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制度保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孕育新突破,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速减缓,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国围绕市场、资源、科技、人才等的竞争更加激烈,对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渗透和干预更加强烈,地缘政治较量迫切需要通过改革增强体制优势,有效应对国际挑战。我国已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型经济不可逆转,但我们的一些传统竞争优势正在减弱,要适应国际环境新变化,在对外开放中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必须加快完善更加有利于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外部经济风险,以利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深刻领会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要求
21世纪第二个10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关键意义的阶段。面对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和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着力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就必须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一)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转变,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微观经济基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充分,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有很大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实现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机制基本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从下一步深化改革的环境看,改革的攻坚任务艰巨,主要是: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协调各方面利益和达成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难度加大;改革越来越多触及现有利益格局,涉及深层次利益调整的重大改革阻力较大;社会各方面利益意识明显增强,分享改革成果的愿望强烈;政治、文化、社会体制改革涉及更深层次重大问题,需要更加稳妥地推进。只有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气,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二)必须以更大的智慧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
深化改革是涉及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各领域各环节的系统工程,头绪多、任务重、时间紧,必须按照抓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思路,善于从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动态发展中,抓住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对体制有支柱性意义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和重点,集中攻坚克难,务求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出台重大改革措施前要充分论证,不仅要充分论证其必要性,还要充分论证其可行性和可能的风险,做好应对预案,使决策更加审慎,步伐更加稳健,措施更加周密,确保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一项改革要取得成功,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十分重要,条件不具备就急于出台,有可能使改革遇到挫折、欲速不达,要积极抓紧创造条件,基本条件具备后再推进改革;一旦条件具备,要果断决策,不失时机推进改革,避免因犹豫不决错过改革的最好时机。时机就是机遇,错过时机,就丧失了机遇。
(三)必须以统筹兼顾的方法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统筹规划和加强协调对提高改革成效的作用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和协调重大改革。认真落实报告的这些要求,才能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顺利实施,而不是相互掣肘。例如,经济领域的改革,宏观经济改革要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使改革既能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力,又能通过政府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健康运行。再比如,要解决地方财力不足问题,需同时构建地方税体系;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需建立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和平等的行业准入制度;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制度建立,需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等等。不仅一个领域内的改革措施需要协调配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领域的体制改革也应协调推进,这样才能在深化改革中把握方向,提供动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改革发展取得的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各方面合法权益上。
全面把握深化重要领域改革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项建设部署中,也明确了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攻方向、目标和重点任务。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二是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三是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四是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完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构建地方税体系,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五是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二要更加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三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四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要重点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一是加快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加快完善富有活力、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三是基本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合理流动;四是健全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在社会体制改革方面,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网络,建立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体制机制。一是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二是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三是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四是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要加快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一是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三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是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是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本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已出版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
新领导层释强烈改革信号 政改大有可为
每年两会,政治改革都是记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年两会,除了人事议题,另一大焦点就是大部制改革,这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又一进展。
境外媒体再次进入“北京时间”,拉开“新闻大战”架势,密切关注中国两会。梳理近期海外华文媒体的报道来看,舆论期待从十八大后的第一次全国两会,来观察和破解世界第二经济体的未来走向,探测未来几年的“中国行情”。
新领导层释强烈改革信号 媒体称大有可为
香港《文汇报》的报道称,由于本次两会是换届会议,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和全国政协领导人,世界各大媒体聚焦北京,观察中国的发展变化。
文章说,今年的两会是中共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后举行的第一次盛会,各方关注中国政经趋势,对会上可能传递出深化变革的历史强音充满期待。
香港《大公报》5日的评论《推动中国政改 人大有可为》。文章说,在4日的人大记者会上,最后一个问题是政治改革。每年两会,政治改革都是记者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今年两会,除了人事议题,另一大焦点就是大部制改革,这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又一进展。
美国《侨报》2日指出,从以往的情况来看,大陆的“两会”既是一个密集的“政策发布会”,也是各种观点交锋、碰撞的“讨论会”,议题很多,热点很多。
文章指出,“两会”是中国特色的,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或许,因为如此,坚守并不断完善“两会”制度显得尤为珍贵,提升代表们参政和议政质量显得更加意义重大。
日本新华侨报网的评论称,国际媒体感兴趣的则是“习李新政”的施政风格、政策取向和改革意愿,或从两会这个“政治窗口”观察和破解世界第二经济体的未来走向。
法国《欧洲时报》4日的评论称,习近平对“中国梦”的阐述,使中国上下、海内外对本次两会打造“圆梦工程”给予极高的期许。“中国梦”成了本次两会无可争议的关键词。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指出,中国新领导层的关键任务之一将是注入更多乐观和信心,新领导层最受密切关注的举措之一将是机构改革。分析人士希望从中捕捉各种迹象,以判断新领导层的改革意愿以及实施这些改革的能力。
会场内外花絮成追逐点 新意亮点频现
香港《文汇报》的报道称,今年两会,七常委“下组”讨论时,连排座颇见新意,由以前领导与委员们“坐对面”的口字型,改为“坐进去”与委员们在一起的回字型。这些场地安排的外在变化,亦反映出执政理念的改变,体现出领导“来到委员中间”的精神。
香港《大公报》5日刊文《傅莹Style》谈及傅莹在人大会议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文章说,一个多小时的答问会上,傅莹始终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媒体起身提问时,她专注真诚地与之眼神交流,还善解人意地用微笑点头,消除某些因紧张而磕巴的记者的尴尬。
美国《侨报》4日发自北京的消息称,傅莹的丈夫郝时远盯着电视屏幕紧张“观战”,他评价称“发挥得不错。”
新加坡《联合早报》5日指出,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还有不少来自企业的富商、科教界和文教界的名人、影视明星和体坛新星,让一年一度的会议星光熠熠。巨星成龙、导演陈凯歌4日也都成媒体“猎物”。
改革得罪少数人,不改革得罪多数人
扩大公众参与可以制衡和打破既得利益格局,在公民利益和既得利益的博弈、冲突中,改革必然有所妥协,各方都不可能完全满意,但这样改革也会更加稳健。
中新社整理了部分外国媒体对李克强总理答记者问的报道和评论。其中德国《南德意志报》刊文指出,在任后,李克强将必须开始“得罪人”。文章称,李克强希望能在金融领域推动更多市场和自由化,但要带动中国因垄断国企和裙带关系而停滞的经济,他必须得罪惹怒许多人。
其实会得罪人的不仅仅是针对垄断企业和裙带关系方面的改革,中国改革进入深水期后,任何领域的改革都会触动固有的利益格局。正如李克强回答记者问题时所言,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还进一步表态,“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趟,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
李克强这话说得很对,也很鼓舞人心,但近些年来,正如我们看到的,不少地方和领域的改革都出现了停滞和观望。因为改革涉及到对既得利益集团的触动,而这部分群体希望维持现状。于此而言,不难想见改革的难度,要甩开膀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今时今日,全国两会落下帷幕,十年以来国家最大的一次人事变更基本尘埃落定,全国公众对改革充满期待,正是放开手干的好时机。
新任副总理汪洋主政广东时曾说,“允许改革失败,不许不改革”。但决心和勇气哪来?开明和负责任的政治推动力是一方面,习近平和李克强等新的中央团队对宪法和人民的忠诚宣誓难能可贵,新的中央集体受到的现代市场和法治熏陶,都是他们坚定改革的动力。但改革必定是一件复杂而困难的事情,高层的决心必不可少,在控制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公众的参与也是有益的补充。
实际上,经济领域的垄断之所以存在,有历史原因,但推动改革困难重重,很大程度上也反映出,公众话语权和影响力不够。包括官员财产为何至今无法公开,裸官为何依旧如鱼得水,三公公开为何如此缓慢,皆是因为缺乏政治动力,没有与之对等的推动和制衡力量。只有保障公民对政治的参与权,才能逐步改善和瓦解不合理的利益格局。这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公众为自身利益所必须去争取的。
对于推进改革,公众和高层一样热心。一个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让更多的企业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让更多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更合理的劳动分配;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最终受益的也是普罗大众。但反之,经济体系领域的垄断和利益固化,以及行政司法系统的腐败,对全社会来说都不是坏事,为此买单的最终还是公众。简单说,如果不改革,受伤害最大的其实还是普通公众。因此,即便改革得罪少数人,但不改革却要得罪绝大多数人。
显然,这是负责任的政治家和所有公民的共同期待。绝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更不仅仅仅仅是总书记和总理的事,是全社会成员,所有阶层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扩大公众参与可以制衡和打破既得利益格局,在公民利益和既得利益的博弈、冲突中,改革必然有所妥协,各方都不可能完全满意,但这样改革也会更加稳健。而且不仅不会破坏社会安定团结,反倒奠定长治久安的基石。现代社会,公民意识、权利观念,法治精神都日渐高涨,与此对应的是,公众参与、民主参政议政、平等对话,不能稀缺。将公众对改革的热情利用好,扩大公众参与,无疑将形成强大的动力。于此而言,我们热烈欢迎李克强改革的决心,并愿意为改革贡献智慧和力量。
节俭开“两会”应形成制度化
开会就应该务实,不玩花架子,精简会议形式,减少表面文章,则可以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避免无谓的干扰。两会结束后做个财务总结公布于众,也应形成制度。
取消纸质材料,改进交通管理工作,抵京不再享鲜花迎接……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将按照简约、简朴原则安排各项会务,大兴勤俭节约之风、狠刹铺张浪费之风。据介绍,仅本届全国政协会议“无纸化”办公,即可节省会议支出约200万元。(据3月1日《京华时报》)
每年全国“两会”均受到民众的广泛关注,亦吸引到各国媒体的采访,从会议内容到细节、花絮等等,皆有看点。从报道看,今年全国“两会”呈现出许多与往年不同的地方,比如不封路、“无纸化”办公、没有鲜花红毯迎接、不组织宴请和大型联谊活动,不赠送礼品、纪念品、土特产品等。种种细节表明,这将是一次节俭的“两会”。
节俭开“两会”是响应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的精神,也是顺应民情的举措。事实上,之前地方两会均已释放出节俭信号,预示着节俭开会将是一个趋势,而全国“两会”的做法,更将节俭化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然,要是能够将节俭开“两会”形成制度化,而非偶一为之,则就更是好上加好了。
在以往的全国“两会”期间,奢侈浪费的现象不胜枚举,诸如给代表发笔记本、住五星级酒店、豪华宴请、大型联谊会等等,不仅无益于提高会议质量,亦损害了全国“两会”的正面形象,受到民众的集体诟责。因此,节俭开“两会”既能节约开支,将不必要的费用花在刀刃上,又顺应民心,且符合节能环保的大趋势,理应形成制度化,从此延续下去。
对于公众来讲,节俭是一种精神和习惯,而对于政府来讲,节俭则是必备的制度和理念。节俭开“两会”确实值得表扬,但也是政府应尽的职责,无需过度阐释。而借此东风,将节俭开会形成制度化,并向全国推而广之,各地政府会议均按此执行,更值得公众期待。
开会就应该务实,不玩花架子,精简会议形式,减少表面文章,则可以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内容上,避免无谓的干扰。而且,开会需有成本核算规则和意识,“两会”的代表委员来自全国各地,所需耗费的交通费用、接待费用、安保费用均不小。比如以往的封路举措,不仅需要大量警力支持,还会堵塞交通,有扰民之嫌,加大了社会成本,而不封路之后,则会降低人力物力,减少对市民生活的负面影响。
节俭开“两会”究竟可以节省多少费用?仅全国政协会议“无纸化”办公即可节约200万元,可想而知,以往在这方面耗费巨大,且造成纸张的大量浪费,不利于环保。而由此也可见一斑,节俭开“两会”确实能降低很多费用,当然具体情况,尚需在会议之后,做一个财务方面的总结。而全国“两会”的总体费用是多少,也可借此机会公诸于众,给公众交个底,免得钱花得不明不白。
把贪腐办了,再查幕后不迟
雷政富之流败坏的是官员的整体形象,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穷奢极欲的作派,正是民众所深恶痛绝的;他们在官场结下的盘根错节正是需要被连根拔起的。查他们符合民意,符合民众对政府的期待。
重庆警方上北京约谈朱瑞峰,见面后告诉他,要找的是敲诈勒索案的证据,至于朱瑞峰想举证的那11个官员,不归他们管。
朱瑞峰抖爆的一连串不雅视频,人们对于谁是视频中的主人公,这些猛料是否会引爆反腐重戏的关注度远远超过操控镜头的人是谁。民众的意志与办案的意志差距如此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性爱视频,无论是敲诈勒索还是性贿赂,应该办,必须办。但眼下对重庆来说,更重要的是先把不雅视频的事搞清楚了。雷政富的案子办得怎么样了?朱瑞峰手中还有7个未曝光的视频是怎么回事,视频里的官员会是谁?有没有贪腐问题,牵扯到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才是公众最想知道的东西。于民来说,是一次舆论监督的胜利,于公来说,干部队伍还埋着好几颗地雷呢?没人想让重庆的干部队伍人人自危,都顶着个嫌疑的帽子上班吧,越早挖出影响越小,把他们都挖出来才能还更多人的清白。这件事无论是紧迫性还是重要性,都远远超出赵红霞所谓的敲诈勒索案。
重庆既然要约谈朱瑞峰,作出要回应公众呼声的姿态,那么第一个要谈的就应该是贪官的事,听听爆料人朱瑞峰是怎么说。这是整个约谈事情最荒唐的地方:大鱼就在那里,伸手就能抓到,可是一帮执法人员却对大鱼视而不见,忙着摸小鱼小虾。朱瑞峰手中掌握的贪官的证据无人问津,相反的,警方却对是谁拍了这些视频,谁是线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重庆执法部门无意于不雅视频的主人公,却热心于寻找幕后人,就如同不抓使刀的人,却去追查刀的来源。它透露的信息让人不安:官员再大的事也是小事,而只要有人触动了官员群体的利益,就一定要雷厉风行地给办了。
雷政富之流败坏的是官员的整体形象,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穷奢极欲的作派,正是民众所深恶痛绝的;他们在官场结下的盘根错节正是需要被连根拔起的。查他们符合民意,符合民众对政府的期待。这也正是朱瑞峰冒着危险竭力要推动的,也是全体围观公众共同的心声。重庆警方希望公民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那么执法机关同样也不能无视民意。在这种事情上与民意背道而驰,其实是在拿政府的公信力作赌注,为一群不值得维护的人下注,最后赔上的是官场的整体形象。
一个丑闻曝光以后,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推动事件的调查,这也是公信力自救的一条好路径,相反,逃避、推卸、阻碍,遮盖、辩解则往往会让事态升级。政府应该与民众相向而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这样的官做着才踏实。
把贪腐的案子办了,再去查谁是不雅视频案的幕后主使不迟。
相关评论:
齐鲁网:治理毒雾污染可向伦敦学习
相信公车如果能减少出行,那么市民少开车、依赖公共交通也会成为一种潮流。要知道,同呼吸共命运,空气是很难特供的。
这个周末,全国多个城市受到雾霾空气袭击,呈现重度污染,其中以北京最为严重,污染情况突破测量上限。北京环保监测中心周六的数据显示,截至晚18时,城区空气质量均已达严重污染级别,发出建议,呼吁公众尽量避免外出。(1月13日人民网)
PM2.5这个词语已经不再陌生。全国多个大城市屡屡发生厚雾遮天的情况,PM2.5污染已经给公众身体健康带来巨大伤害。这个周末的浓厚大雾,不禁让人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4500多人,一万五千名伦敦市民生病,在随后的几个月内,高死亡率仍眼延续,有7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这场灾难后,英国政府开始下狠心减少污染,顶住煤炭和制造业的压力。1956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空气清洁法案》,严格限制工业烟雾,拆除发电厂。今天闻名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昔日就是一座宏大的发电厂,高耸云天的大烟囱和灰褐色的外墙提醒人们过去这段历史。
企业工程排放的有毒空气以及燃煤企业排放的烟尘都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企业的布局需要政府下决心撇去“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思路,引导使用清洁能源。政府部门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表,规划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同企业等接触合作,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商业化低碳技术和促进消费者低碳意识,发展在商业上可行的低碳技术。
绿色和平之前委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展开调查,发现PM2.5的污染水平对公众健康均造成危害,污染可致心脑系统及呼吸系统损伤,增加患癌风险,引发早死等风险。如果污染水平无明显改善,可能造成早死人数达到8000多人,经济损失68亿元。稍微一衡量就知道,目前的经济获利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最终的埋单数目将会更为巨大。
如果说企业结构战略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那么眼下能着手做的就是提高个人的环境意识。从英国希斯罗机场出来,汽车进入伦敦市中心,入口处就看到显眼的标牌“低碳排放区”字样,提醒驾驶司机,高排放车辆不要进入市内。
英国几年前开始对进入伦敦市中心的大排量轿车征收“环保税”,最高每天每辆车需要交纳25英镑。在高税收压力下,绝大多数英国人一般都是搭乘巴士或者地铁等公共交通上下班——公务人员也不例外。
当然,这一做法难免带来有钱人、有权人才有在市区开车权利的质疑。在中国,限制公车的使用仍然是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所以当1月12日CCTV在名牌栏目《新闻联播》中将PM2.5这一民生话题放在首条新闻播出时,人们敏锐地发现,央视已经在罕见呼吁公车减少出行,相信公车如果能响应央视的呼吁,那么市民少开车、依赖公共交通也会成为一种潮流。要知道,同呼吸共命运,空气是很难特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