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车掐婴”悲剧拷问人性底线
记者从吉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吉林公安”获悉,经公安机关昼夜连续工作,通过多种侦查手段,将周喜军列为“304”案件重点嫌疑人。迫于公安机关强大压力,周喜军于3月5日17时许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经初步审讯,周喜军交代,他已将婴儿掐死埋于雪中。(3月5日东方网)
正当长春8000余人次的警力在全城搜索之时,也就在善良的人们焦急等待之际,这样一则噩耗传来,是怎样的一个瞠目结舌。仅2个月大的婴儿,甚至连对这个世界都没有什么记忆,就这样被一双邪恶的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人生旅途。
犯罪嫌疑人周某在他屈服于正义之前,或许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婴儿能牵动那么多人的心。其实就正常逻辑看来,他完全不用考虑这小小婴儿能作为证人的角色去指证他的盗车之举,那怕是无耻地丢弃一旁,或许孩子还有被路人救起的可能,恐怕也比徒手掐死要来得人性些,对于一个48岁的成年人来说,能有开车的技能,也就应该有如此浅层次的认知常识。然而最终结果竟然是婴儿无情地被掐死在襁褓之中。坦白说,这极大地挑战了很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不禁要问,是什么造就了一个如此畸形残忍的恶魔?从案件本身来看,此事的发生极具偶然性。周某极有可能仅仅是路过那个未熄火的汽车旁边,顺便干了件顺手牵羊的事情。对于后座上的婴儿,也许刚开始的时候就不曾注意。等开到一半时婴儿的哭闹之声,终于让他发现车上还有其他人,多半是恐慌和畏罪心理使其大脑短路,干出了这件极端罪行。从事后周某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的情节来看,此人恐怕还不能和周克华、张君等悍匪惯犯划上等号,但是其罪行依然是让人发指,如果走上法律程序的话,此后余生必将难见天日。
周某犯罪行为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其扩散效应,在整个长春甚至整个国家的人都希望婴儿能活下来,并且都在默默祈祷之时,这样的噩耗传来,对于人们、社会的杀伤力可想而知。人们不知道为何在文明社会还会有如此禽兽之人,以后一系列的深思、反省乃至唾骂也必将接踵而至。经常唱着“让人间充满爱”,但是还会发现依然是有“没有心的沙漠、没有爱的荒原”。这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即便社会发展到怎样地步,依然不能忘记还是有人并未把身上的兽性蜕化完全。
对于犯罪嫌疑人周某,到目前所能看到的新闻来看,其背景、成长史我们无从知晓,所以也不能做过多的猜测。随着案件的深入,此人也必将被曝光在显微镜下。周某如何从人变成魔,其心理到底经过怎样的历程,也将会被舆论关注。
相关评论:
党报官微哀悼遇难婴儿:关心没能强大到保护你
全城搜救婴儿只为对生命尽责
盗车杀婴案中的愤怒与温暖
延伸阅读:网友直播36小时生与死的追逐(组图)
全城搜救婴儿只为对生命尽责
3月4日晨7点20分,在长春西环城路与隆化路交会处,一辆灰色RAV4被盗,车内有一名两月大婴儿。之后全城乃至全省都展开了大搜索。然而,不幸的是,3月5日晚,吉林公安发布消息称,犯罪嫌疑人周喜军已自首,并交代将婴儿掐死埋在了雪中。
网络上顿时点满了哀悼的蜡烛,人们也谴责凶手的残忍。全民动员未能挽救孩子幼小的生命,人们难免失望。但之前的全城搜索、多省协力、全网转发,是我们为这个幼小生命必须尽到的责任。若非如此,我们的良心会更加难安。
至于有人质疑“人海战术”不够专业,容易惊动犯罪嫌疑人。事实上,据周喜军交代,他在3月4日上午7时许在长春市西环城路与隆化路交会处的为家超市门前盗车,驾车直奔长春至双辽公路。途中发现被盗车后座上有一名婴儿,车辆行驶到公主岭市怀德镇至永发乡公路旁,将婴儿掐死埋于雪中。上午8时20分许,周喜军将婴儿衣物和被盗车辆丢弃后潜逃。网络地图搜索显示,盗车地点距婴儿被埋地点不到40公里,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可知婴儿遇害时,全城搜索、微博行动还没开始,凶手的杀人之举与“全民搜索”无关。
笔者曾经在美国学习犯罪学,实际上发达国家警方破案也会借助民众和媒体的力量,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悬赏。破案需要专业性,但绝对不是要排斥民众参与。发动民众提供线索和案件侦破保密之间有一定矛盾,这就需要司法机关对群众的热情进行有效引导,但是排查和提供线索这样的事情,当然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
当孩子丢失后,公安部门难以第一时间锁定目标,孩子的生命却危在旦夕,这个时候发动更多人参与寻找便成了不二之选。媒体、警察、出租车司机、网友,这么多人奔走在路上、呼喊在网上,只因内心对生命的牵挂。
愿无辜的孩子安息,作恶者得到法律应有的惩罚。
盗车杀婴案中的愤怒与温暖
为了震慑嫌疑人,几乎所有加入到搜寻行动中的车辆,都开启了双闪应急灯。这样的浓浓爱心,正是我们在遭受不幸时能够得以慰藉的温暖之光。
3月4日,长春市区内一辆RAV4车辆被盗,车内有一名两个多月大的婴儿。公安接报后布置警力全城堵截,媒体也全方位介入,多家电台中止日常播出,转而关注此案,并呼吁嫌犯停车,保证孩子安全。然而噩耗仍在3月5日晚间传来:此案嫌犯周某5日向警方自首。据周某交代,他在偷车后发现有男婴哭闹,遂将孩子掐死,埋在路边雪中。
“春天已经来了,你却在未化的雪中离去。”昨晚,孩子遇害的消息让众多网民心痛、愤懑,严惩凶手的声音在网上此起彼伏。民意滔滔之下,相信理性的司法能给出公正的判罚。依现行法律,此案嫌犯涉及盗窃和故意杀人两宗严重罪案。数罪并罚之下,最高量刑直指死刑。
有网民担忧嫌犯“自首”是为免死而为,这样的判断为时尚早。“自首”虽为刑法上的“法定从轻、减轻情节”,但法律也明确规定自首的“从轻、减轻处罚”是具选择性的“可以”,而非“应当”。对自首犯,法官也要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以实现“罪刑相适应”的基本量刑准则。
此案尚在侦查阶段,搜集足够证据查明全部真相才是侦查机关最应关注的。很多犯罪形态都无法用常理来分析,本案亦是如此。依大多数人的看法,“偷车就偷车吧,为什么要害了孩子呢?”一名两个多月大的婴儿,还不会说话,自然威胁不到偷车嫌犯。周某的犯罪意图是谋财还是报复,抑或是其他,都需要在缜密的侦查后加以解释。
本案引发的思考,绝非仅仅停留在一个恶性的犯罪事实上。对媒体介入的反思,微博传播的利弊衡量,全城动员救人模式的经验与教训,都值得追问。有网友将此案的结果归咎于媒体和民众,这却是打错了靶子。
不管本案中孩子遇难时间,与媒体包括电台与微博关注孰先孰后,我们都应认同媒体在事件中的独特价值。据报道,发现车辆被盗后,家属立即向媒体和警方求助。不但警方迅速响应,派出万名警力全城搜寻。长春、四平等地还有数千私家车主、出租车司机都加入到寻找行列。为了震慑嫌疑人,几乎所有加入到搜寻行动中的车辆,都开启了双闪应急灯。还有一些私家车主带上处于哺乳期的妻子,随时准备给这名男婴喂奶。这样的浓浓爱心,正是我们在遭受不幸时能够得以慰藉的温暖之光。
愿孩子安息。愿父母坚强。也愿罪恶得惩,温暖永在。
盗车杀婴案用仇视激起向善之心
长春载有婴儿车辆被盗案牵动千万人的心。48岁的嫌犯5日向警方自首,据其交代,他偷车后发现孩子,将其掐死埋在路边。这个结果令人心碎,5日下午后的互联网上全是对嫌犯恶行的激烈声讨。
对一个仅有两个月大的孩子下毒手,嫌犯之残忍令人发指。如果不是为一己私欲不择手段,如果不是对他人生命的轻贱,嫌犯何致若此。哪怕他心中有一丝人性,都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我们感到遏制不住的愤怒、悲痛,同时也有一些人担心,这类人不是个例。这样的担心并不过分,2010年,江苏、陕西等地都有人在幼儿园里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挥起屠刀。
现在的详细案情并没有公布,我们对嫌犯的情况也不够了解。但之前的恶性杀人犯,他们多处于社会中下层,在激烈的竞争中被边缘化,他们往往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对社会有仇恨,他们还有一个共性,就是对生命的极端不尊重。
每个国家都出过恶性杀人案件,舆论的反思也都能找出各种社会原因。从中国来说,我们在自己身边不难发现,人道主义启蒙不彻底,对生命的尊重一直缺乏厚重的根基,整个社会对法和道德的敬畏之心不够。显然,如果上述几个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各种悲剧仍会继续发生。
然而,我们也有足够的理由对这个社会抱有希望。当一个人因为贪婪残忍实施罪恶的时候,成千上万长春人全城搜索失踪婴儿,这是一幕感人的场景。嫌犯的恶令我们寒心,但更多人的善也令我们温暖。互联网上每天都披露各种各样丑的恶的事情,这些丑恶的数量看起来不少,但它们与其对立面相比仍是绝对的少数派。社会的主流永远是“正”的。
大众传媒时代,恶性犯罪被广泛传播,激起民众同仇敌忾的同时,也激起了他们向善的意愿和决心。人性是相通的,基本的良善之心汇集在一起是一种强大无比的力量,它会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从整个人类历史,我们能看到这条清楚的线索,这个大方向不会扭转。
这个过程一定是令人五味杂陈的,有时候可能还会让人失去信心。在这当中,我们只能用更好的制度去遏制人性的恶,让作恶者必须受到应有的惩罚,让为善者受到社会的赞扬和支持。同样重要的是,基本的道德教育不能欠账。
长春这名嫌犯的下场几乎是注定的。他的罪行在今天中国社会引起的轰动,应产生更多正面推动力,这样也能告慰年幼孩子的在天之灵。
长春婴孩被杀是个体之恶
什么词语,可以描述长春窃车杀婴的滔天罪恶呢?
这不止是犯罪,不止是悲剧,不止是丑闻,不止是耻辱。所有死亡当中,孩子的死亡最为残酷,以他们的力气,尚不足以紧握自己的生命,便被迫匆匆撒手,仿佛他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除了出生就是死亡,何其单调而仓猝,简直不能称之为生命。这一次,遇害的婴儿仅在此世停驻两月,甚至还来不及对人间抱以天使的微笑。他生于严寒,死于严寒。他的无辜,反射了天地的不仁与人性的极恶。

3月5日,吉林省长春市,文化广场上,许多市民前来为小皓博点上蜡烛。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成人不仁,以孩子为刍狗。我实在无法想象,杀婴的恶徒周喜军,如何泛起杀心,如何张开魔手,如何将死婴掩埋于雪中,他的良心到底沦丧到什么程度,假如他还有良心的话。尽管我对人性从来不抱希望,然而出于人性的恶行却屡屡令我绝望。
今日中国,我们常常高估人性之善,而低估人性之恶。
这一起杀婴案,我以为批判的力度,应集中于人性之恶,不必动辄便上升到社会之恶、文化之恶、制度之恶——这些恶的确存在,并且早已化作孕育周喜军们的精神土壤,只是它们要为残忍的杀婴承担多少罪责呢?我始终无法寻见其中的因果关系。只能说,它们为周喜军作恶制造了冷酷的环境,恶之源,却窖藏在人性的冰河。
相似的开头,相反的结局,李开复举出美国的案例,似有所指。一个月前,纽约一对父母携八个月的女儿外出购物,将熟睡的女儿留在了未熄火的越野车上,小偷偷走了车,开了两英里后,发现后座有孩子,立即停车,两次打电话报警,一小时内,婴儿获救。
我看见了人性的暖光,虽然相隔万里之遥,对比千里外的北中国,人性的酷虐,愈发令人悲哀。
这一对照,我更愿意理解为人性的对照,而非文化与制度的对照。当然我承认,越宽容的文化与越公义的制度,越能呵护人性幼苗的生长,唤醒沉睡的人性之善。然而,对人性之恶,文化与制度的作用,仅限于防御和规约,并不能一举根除。换言之,周喜军生在美国,仍有可能成为周喜军,也许,概率会小一些,却不会小于零。
我并不反对批判文化之恶、制度之恶,只是,第一要就事论事,单论杀婴案,罪孽一目了然,罪魁当在周喜军,在于他的人格与人性之极度残缺,对此的批判应该首当其冲,待挖出他的教育与生活背景,再批判相应的文化与制度犹不迟,至于借机批判计生、校车、毒奶粉等制度性杀婴,则是另一码事。第二,有时对文化、制度之恶的批判之激烈,竟使我们略过了对个体的批判,或者将个体之恶,尽数归咎于文化、制度的整体之恶,不管这是无意还是有意,本该承担罪责的个体往往因此而豁免,本该被正视的人性之恶往往因此而继续隐匿。这样的批判,何尝不是一种逃避呢。文化与制度,竟沦为怯懦的避难所。
身怀利器,杀心四起,这利器,人人皆有,就藏在人性的冰层之下。坚冰爆裂之日,便是利器出鞘、杀心迸发之时。没有哪种文化与制度,能使人性不再结冰。当一种文化与制度以此为呼召,来改造、清洗人性,那么它该引起的不是响应,而是警觉。
人性的战争,我们所能依赖的惟有我们自己。正视人性之恶,正视我们心头的卧虎,并时刻保持戒惧,勿以恶小而为之。在一个丧心病狂的年代,一颗悲悯和宽容的心灵,就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相关评论:
孩子即未来,请呵护更多的小皓博
党报官微哀悼遇难婴儿:关心没能强大到保护你
全城搜救婴儿只为对生命尽责
盗车杀婴案中的愤怒与温暖
延伸阅读:网友直播36小时生与死的追逐(组图)
给赵红霞一点悲悯
赵红霞,这个重庆不雅视频的女主角,很多人正在梦寐以求她的真容,有的媒体还试图还原她的成长轨迹,甚至试图到她的家庭成员中去挖掘新闻素材。对赵红霞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裹挟着暴力和冷漠的狂欢,她为自己的过去承受着没有边界的代价。
在整个事件中,赵红霞是个受益者,但也是受害者。根据目前能够掌握的情况,赵红霞虽然是不雅视频的主角,但只是整个事件中任人摆布的一颗棋子而已,尽管她的角色十分重要,但并非核心人物,更不是最大的受益者。从已知情况看,赵红霞起初是在被欺骗和洗脑的情况下进入角色的,是被作为利益交换的工具使用的,她后来的参与动机,主要是出于一个小人物艰难求生的需要,无非是想从中获得一些小利,仅此而已。
赵红霞不是不能关注,如果从她那里能挖出更多的“雷政富”,能找到新突破口揭露更多的犯罪事实,能最终还原整个事件的真相,当然有必要去关注她。但眼下一些网民和媒体对赵红霞的兴趣,好像和这个目的相去甚远,更像是被情色视频激起的窥视欲,一定要看看视频中的女子是何等模样。这样的关注,和反腐败已没有一点关系,不仅如此,还把严肃的反腐败议题,弄成了低级下流的娱乐。在这种关注之下,受害最大的很可能不是雷政富这样的大佬,而是赵红霞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她能承受隐私被撕扯出来的痛楚吗?她的家庭成员会怎么对待她?孩子长大后,会怎样看待自己的母亲?更可怕的是,她和自己的亲人会不会因不堪重压而选择极端的应对方式?
在重庆不雅视频事件中,真正应该关注的,是有没有更多官员涉身其中,涉事的官员和犯罪团伙之间是怎样交易的,整个案件的处理过程能否做到公开透明,有没有可能被永远掩盖的内情等等,所有这些,都比“还原”赵红霞这个底层小人物的成长轨迹和家庭情况重要,都比赵红霞的真容“有看头”。如果一定要从哪个人身上找到“扒粪”的突破口,那雷政富等涉事官员,哪一个都比赵红霞体量大分量重,都比赵红霞更能引领我们接近真相。非得“抡圆了”把这种“扒粪”的劲头对着一个艰难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于心何忍?
对赵红霞隐私的窥探,突显了社会理性不成熟的一面,尤其是媒体职业理性不成熟的一面,折射出了法治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的残缺。某种程度上说,媒体的品质,决定着公共生活的品质。如果一方面渴盼建立完备的法治社会,渴盼以人为本的理念能体现在每个细节,一方面则把严肃的社会议题变成无聊的谈资,把可怜的小人物有意无意地踩在脚下狂欢,我们离社会正义,是更近了呢,还是更远了呢?
对一个情色视频的女主角,只要不是圣人,都会有窥视的欲望和冲动,这很正常,但这是一种应该节制的冲动,尤其是媒体,这种节制,其实是一种职业素养,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无论是公众还是媒体,对赵红霞这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都应该有一点悲悯。任何时候,失去了对弱者最起码的悲悯,所有应该坚守的底线,无论表述得多么精致,都有可能失守,这比出几个雷政富还可怕。
相关评论:
网络流传的不雅照片和视频吓着了谁
官员不雅视频“网络曝光”的副作用
新华网:部分官员党性挂在嘴上女性放在心
不雅视频爆料人缘何不信警方?
把贪腐办了,再查幕后不迟
重庆警方上北京约谈朱瑞峰,见面后告诉他,要找的是敲诈勒索案的证据,至于朱瑞峰想举证的那11个官员,不归他们管。
朱瑞峰抖爆的一连串不雅视频,人们对于谁是视频中的主人公,这些猛料是否会引爆反腐重戏的关注度远远超过操控镜头的人是谁。民众的意志与办案的意志差距如此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性爱视频,无论是敲诈勒索还是性贿赂,应该办,必须办。但眼下对重庆来说,更重要的是先把不雅视频的事搞清楚了。雷政富的案子办得怎么样了?朱瑞峰手中还有7个未曝光的视频是怎么回事,视频里的官员会是谁?有没有贪腐问题,牵扯到了哪些人哪些事?这些才是公众最想知道的东西。于民来说,是一次舆论监督的胜利,于公来说,干部队伍还埋着好几颗地雷呢?没人想让重庆的干部队伍人人自危,都顶着个嫌疑的帽子上班吧,越早挖出影响越小,把他们都挖出来才能还更多人的清白。这件事无论是紧迫性还是重要性,都远远超出赵红霞所谓的敲诈勒索案。
重庆既然要约谈朱瑞峰,作出要回应公众呼声的姿态,那么第一个要谈的就应该是贪官的事,听听爆料人朱瑞峰是怎么说。这是整个约谈事情最荒唐的地方:大鱼就在那里,伸手就能抓到,可是一帮执法人员却对大鱼视而不见,忙着摸小鱼小虾。朱瑞峰手中掌握的贪官的证据无人问津,相反的,警方却对是谁拍了这些视频,谁是线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重庆执法部门无意于不雅视频的主人公,却热心于寻找幕后人,就如同不抓使刀的人,却去追查刀的来源。它透露的信息让人不安:官员再大的事也是小事,而只要有人触动了官员群体的利益,就一定要雷厉风行地给办了。
雷政富之流败坏的是官员的整体形象,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穷奢极欲的作派,正是民众所深恶痛绝的;他们在官场结下的盘根错节正是需要被连根拔起的。查他们符合民意,符合民众对政府的期待。这也正是朱瑞峰冒着危险竭力要推动的,也是全体围观公众共同的心声。重庆警方希望公民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那么执法机关同样也不能无视民意。在这种事情上与民意背道而驰,其实是在拿政府的公信力作赌注,为一群不值得维护的人下注,最后赔上的是官场的整体形象。
一个丑闻曝光以后,政府与公众良性互动,推动事件的调查,这也是公信力自救的一条好路径,相反,逃避、推卸、阻碍,遮盖、辩解则往往会让事态升级。政府应该与民众相向而行,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众的信任,这样的官做着才踏实。
把贪腐的案子办了,再去查谁是不雅视频案的幕后主使不迟。
相关评论:
网络流传的不雅照片和视频吓着了谁
官员不雅视频“网络曝光”的副作用
雷政富不雅视频引发“重庆速度”
新华网:部分官员党性挂在嘴上女性放在心
新华社评不雅视频事件: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齐鲁网:治理毒雾污染可向伦敦学习
这个周末,全国多个城市受到雾霾空气袭击,呈现重度污染,其中以北京最为严重,污染情况突破测量上限。北京环保监测中心周六的数据显示,截至晚18时,城区空气质量均已达严重污染级别,发出建议,呼吁公众尽量避免外出。(1月13日人民网)
PM2.5这个词语已经不再陌生。全国多个大城市屡屡发生厚雾遮天的情况,PM2.5污染已经给公众身体健康带来巨大伤害。这个周末的浓厚大雾,不禁让人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4500多人,一万五千名伦敦市民生病,在随后的几个月内,高死亡率仍眼延续,有7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这场灾难后,英国政府开始下狠心减少污染,顶住煤炭和制造业的压力。1956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空气清洁法案》,严格限制工业烟雾,拆除发电厂。今天闻名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昔日就是一座宏大的发电厂,高耸云天的大烟囱和灰褐色的外墙提醒人们过去这段历史。
企业工程排放的有毒空气以及燃煤企业排放的烟尘都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企业的布局需要政府下决心撇去“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思路,引导使用清洁能源。政府部门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表,规划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同企业等接触合作,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商业化低碳技术和促进消费者低碳意识,发展在商业上可行的低碳技术。
绿色和平之前委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展开调查,发现PM2.5的污染水平对公众健康均造成危害,污染可致心脑系统及呼吸系统损伤,增加患癌风险,引发早死等风险。如果污染水平无明显改善,可能造成早死人数达到8000多人,经济损失68亿元。稍微一衡量就知道,目前的经济获利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最终的埋单数目将会更为巨大。
如果说企业结构战略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那么眼下能着手做的就是提高个人的环境意识。从英国希斯罗机场出来,汽车进入伦敦市中心,入口处就看到显眼的标牌“低碳排放区”字样,提醒驾驶司机,高排放车辆不要进入市内。
英国几年前开始对进入伦敦市中心的大排量轿车征收“环保税”,最高每天每辆车需要交纳25英镑。在高税收压力下,绝大多数英国人一般都是搭乘巴士或者地铁等公共交通上下班——公务人员也不例外。
当然,这一做法难免带来有钱人、有权人才有在市区开车权利的质疑。在中国,限制公车的使用仍然是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所以当1月12日CCTV在名牌栏目《新闻联播》中将PM2.5这一民生话题放在首条新闻播出时,人们敏锐地发现,央视已经在罕见呼吁公车减少出行,相信公车如果能响应央视的呼吁,那么市民少开车、依赖公共交通也会成为一种潮流。要知道,同呼吸共命运,空气是很难特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