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奥巴马宣布通用汽车公司正式申请破产保护,并承诺美政府将向其提供300亿美元援助。
仅仅为了帮助通用汽车避免法庭对其破产清算,美国政府是否值得投入数百亿美元?美经济学家丹尼尔•艾肯森与霍华得•威尔就此展开辩论。
国家利益需要通用汽车
::文 霍华德•威尔 (美布鲁金斯学会都市经济研究项目主任)
丹尼尔,我无法赞同你所认为的,通用汽车走法院破产程序能更好地捍卫国家利益。
如果在通用汽车破产过程中政府不注入资金,这一汽车商不可能继续营业。在漫长的司法程序期间,通用无法依靠民间贷款继续营业,其资产将一块一块被卖光,遍及全美的供应商也将因此关门,这样一来,根本不可能有新老板接管“新通用汽车”。
虽然你描绘了通用汽车正常破产程序能使国家避免更多损失(我认为这并不现实)的蓝图,但你认为通用汽车存活与否与国家无关,这是我们的基本分歧所在。汽车工业急需保持良性发展,国家利益岌岌可危。没有通用汽车,哪有利益可言?
美国需要能设计生产新一代节能产品、良性发展的汽车工业。此外,相关供应商对美国整体制造业的革新也至为关键,还有汽车生产是美国国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搞垮美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商并迫使数千家供应商歇业,对实现以上目标毫无助益。
丹尼尔,我同意你所说,政府此举是一招险棋。我以后会专门谈论这些风险。通用汽车破产争议的焦点是如何削减成本。其实成本问题——即使是占据生产成本10%的劳动力成本——并非通用汽车最大的问题。通用最大的问题在于质量和技术创新,审理破产案的法庭不会帮着解决这些。
更糟的是,过分强调成本会阻碍通用抓紧提高质量和进行技术创新。一般来说,善于节省成本的企业并不擅长改进技术。在削减成本和技术创新之间摇摆不定,可能会成为通用汽车复苏的最大障碍。
(::译 景慧 美国《洛杉矶时报》6月4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