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两条和就业有关的新闻,颇能发人深思。一条是:“全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已有780万人提前返乡”,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官员认为,“就业的真正挑战将在春节之后到来”。(12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另一条是:为应对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成都市“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将一次性向市外返乡农民工、2008届以前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在此之前企业经济性裁员的失业人员每人发放500元就业培训券。
的确,就业形势是严峻的,随着危机的深化,很可能还会更加严峻。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社会稳定之本。大概正是因为就业具有如此的重要性,这些天来,各地纷纷推出了一些具有“紧急”特征的保就业政策,据报道,目前已有山东、湖北、吉林、江苏、陕西、海南等地对企业裁员的行为进行了严格限制,明确规定企业不得擅自裁员,裁员达到一定数量必须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和职工代表大会申报,获批后才能进行。
各地政府的上述措施应当能够产生相应的效果,但有理由担心,其效果很可能不会如预期的那样明显。原因很简单:第一,有些企业有足够多的办法来规避禁令,比如放无薪长假,组织无薪教育训练,造成事实上的裁员;进行学历、经历、资格再审查,借机解雇员工;在纪律考核时动辄严厉处分,请假不批等……这些博弈手段,可以轻易地将政府的禁令“架空”。第二,即便企业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些禁令,但经济规律是无情的,企业如果因无法降低成本而倒闭,那职工仍然免不了失业的命运。
在我看来,政府不妨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在采取必要行政手段防堵企业随意裁员的同时,还应当未雨绸缪,考虑一下当大量失业人口出现时,究竟应该怎么办?
从这个意义上说,成都市的做法是非常富有启发性的。这项政策至少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积极后果:首先,能够为未来经济高涨再次出现时,训练和储备人才。其次,这项措施本身也会产生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缓解失业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策还会传递出这样一种暗示:政府不会对失业者不闻不问,而是将采取有力措施改善他们的状况,这对稳定失业者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有过失业经历的人都知道,失业不仅会带来生活上的困难,而且还会让人产生一种“谁都不需要你”的灰色情绪,失业者往往会在这种情绪的驱使下,作出一些不当行为。
笔者认为,各地政府应该考虑借鉴成都市的做法,采取措施减轻失业对民生和社会稳定可能造成的冲击。比如建立失业救济制度,使失业者不至于衣食无着;成立失业托管中心,对失业者进行救济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培训,使他们能够在经济形势好转后顺利重返工作岗位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些措施越早出台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