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我还是个蒙童的时候,伙伴们经常会玩一个游戏:某个人扮演一名骁勇正义的武士,作弯弓搭箭状,口中嗖嗖有声,代表箭羽已然发射。其他人或捧胸或捂背,最好还哎哟嚎哭,用最痛苦的姿态缓缓倒地,以示箭手之准确。
大家都清楚,神箭手的威名需要箭靶倾力配合,明知是假也要演得万分逼真。如果有人不积极做一个一击就中的箭靶,箭手会懊恼你折辱他的威严,但他不会以这个理由谴责你,那样会显得自己太小气,更冠冕的理由是:你这样做大家还要不要玩。
小孩子也知道,一个公共的理由比一个自私的理由更显谴责的力度。我猜想央视《对话》栏目的编导有与我相同的童年经历,不然怎么会把这套游戏逻辑掌握得那样纯熟,让人以为是真的一样。
《对话》栏目最近有一期节目,叫《温暖的力量》,节目有一部分是说在今冬的雪灾中,一辆中巴车在京珠高速发生车祸,湖南农民刘吉桂将车上44人接回家中,供食宿以待。结果央视在制作这期节目时,没有一个人愿意来现场跟刘吉桂面对面,节目当然要做的,不过主题稍有切换,编导手记叫做《农民雪灾中救助44乘客无人感恩》。
有人说央视说了假话,刘吉桂提供食宿是收费而非免费;还有人说被救助者已经在湖南卫视的节目中对刘吉桂表达了谢意。我想,收费不能证明刘吉桂没有提供帮助,感谢多几次或许更显得情真意切。但我今天不谈感恩的话题,我感兴趣的是,我们的媒体,为什么总要以一种蒙童状态示人。
让我畅想一下央视期盼的场景:被救者纷纷到场,面对刘吉桂,或握手或拥抱或鞠躬,热泪溢满眼眶,不,干脆挂满脸颊,语带哽咽成箩成筐道出感谢与思念。于是效果达到了,观众自然地体会到“温暖的力量”。
不要以为我在编瞎话,这样的场景我们见得太多,镜头所到之处,我们基本上已经知道镜头前的人会做什么动作、说什么话,好像人们的脑袋中被植入了已经编好程序的芯片,镜头一扫,程序启动。观众知道这套程序想告诉我们什么,想让我们得到什么体会。
这时候,我总觉得操作镜头的人就是我小时候游戏中的箭手,镜头中的人和观众就是那些积极配合的箭靶。完成游戏,需要大家都认真演出。这一次央视不幸脱靶了,44名乘客和许多观众没有安心做一个箭靶。
脱靶是必然要发生的,因为人不可能永远是没有思想不懂躲闪的箭靶。在大众传媒勃兴之初,有一种传播效果理论,就叫“靶子说”。意思是媒体说什么,受众就会信什么,好比我小时候玩的游戏,箭手一箭出手,靶子应声中箭。我想,这理论在一定时期,肯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亲身经历过,在媒体露面的人心甘情愿被摆布,相信这是为了崇高的目的,阅读媒体的人真诚地相信一切宣传。
“靶子说”后来被推翻了,研究者发现,受众或许完全接受媒体表现的一切,或许半信半疑,或者完全不信而从反的方面理解。人接受到的信息面越广、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有自己的判断。媒体表达的东西越超出人对真实生活的认知,就越容易遭到颠覆性的解读,人就越会把看电视当成看一出出舞台剧。
箭手和箭靶的游戏,让小孩子玩玩就算了,大家都成年了,还是用成年人的方式行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