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表明你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你必须大声说出来——这是我近一年来形成的一个感受。这次看了“央视编导网上指责雪灾受助者不懂感恩”(《南方都市报》4月1日)的新闻,这一感受越发地强烈了。据报道,在今年初的雪灾中,湖南农民刘吉桂将一辆出事客车上的44名乘客接到自己家中,吃住了四天,甚是感人。
现如今,不懂感恩的人确实不少,但是热衷于“包装感恩”者,也不乏其人。无论是受助者懂得感恩,还是不懂得感恩,总是有文章可做。君不见,有些人强烈要求受助者表白感恩,意在树立个人与公司形象;有些人遭遇受助者的沉默,照样可通过谴责的方式达到名震天下的效果。如果再发展一段时期,我估计,一部“感恩经济学”可以横空出世了。
应该说,一个人是否有感恩之心,他自己最清楚,其次是帮助过他的人。作为第三者,央视编导不能因为人家没有到自己的节目上大声表白,就说他们不懂感恩。虽然,没有感恩者在场的节目是单调的;作为节目的策划者是没有面子的,但一个节目的成功与否,同一群人是否懂得感恩并不存在必然联系。毕竟,这44人在今年元宵节的假期,已经同他们的恩人一起参加了元宵晚会,还向恩人敬了酒——只不过,他们上的是湖南台,不是中央台。
不过,从以往的经历来看,拒绝中央电视台的邀请终归是不太明智的。印象中,除了这44名普通乘客挨批,也有些大腕也因拒绝央视而遭遇激烈反弹。如郭德纲、刘德华。郭先生与央视之间的恩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导火索可以被认为是郭先生拒绝上央视春晚,也可被认为是央视著名的3·15晚会曝光了郭先生;刘先生则是因拒演一期以“英雄母亲”为主题的《同一首歌》,而被导演指责为“耍大牌、没爱心”。但事实上刘先生之所以拒演,正是因为要在另一个地方献爱心——以乙肝防治代言人的身份,与一群肝病患者一起吃饭、握手、合影。
“有道德的人都有特权”,尼采如是说。由此可以想见,在世俗面前,受助者与大讲道德的人是不平等的——受助者必须礼貌有加,必须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最好能眼泪一把鼻涕一把;而讲道德的人,则可以站得高,说得响。以我看,央视的工作人员位置就站得很高,无论是郭德纲、刘德华,还是这44名乘客,他们的道德上既然都有漏洞可抓,那就不妨批判一下,绝对符合“政治正确”与“道德正确”的要素。不过,从上述情形来看,央视人需要的好像并不是一群有道德的人,而是一群能配合节目的“道德工具”。
但是央视人显然忽视了,一味拿“道德”说事,反而容易被视作行为“不道德”。去年,湖北襄樊几位女老板因受助大学生“不懂感恩”,而停止资助以示惩罚,结果女老板们反被舆论指责为有失道德。大多数人都认同,受助者的人格应受到尊重,感恩的方式也应受尊重——在很多时候,默默感激远比站在台上大声宣布来得真实。从央视人一贯充当道德判官的社会反响来看,央视的形象似乎并没有提升什么,负面影响倒是不小。一网友转述他朋友拒绝上央视《对话》的原因时如是说:“很多人都向刘大哥表示了感谢,包括言语上和物质上的,也抽时间参加了湖南卫视的节目。但这次央视的节目就不想参加了,一是素来对央视没有好感,对央视的主持人更是没有好感,二是生活工作没有那些精英们那么悠闲,而且如果受到了别人的帮助就要天天挂在嘴上吗?……今天你们央视做节目我们得去,明天凤凰卫视做节目呢?后天BBC做节目呢?”
敢情这位没有看懂央视人的良苦用心——感恩就要像歌手那样大声而精彩地喊出来,湖南卫视、凤凰卫视、BBC是可以不去的,但是不能不去象征“权威”的CCTV。不上CCTV,活该承受道德的责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