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从前两天媒体报道的两会新闻中得知海南在搞“教育移民”消息的,一则三四百字的新闻,发表后也没有引起关注和反响,竹影扫尘阶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就是这个样子。
消息说,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表示,作为“教育移民”的试点,海南教育移民已从点向面铺开,“教育移民还要做若干年,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海南一定能够在教育上赶上全国水平”。
我认为海南的“教育移民”是在最恰当的时候,做的最恰当的事,应该给它一点掌声。
这两年,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各级政府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修桥、修路、兴修水利、新村建设等等。其中有些是必要的,但在行政主导而非市场主导的前提下,我相信其中不免有一些要重蹈当年计划经济时代“三线建设”的覆辙。因为在规模如此之大、速度如此之快的当代中国城市化背景下,随着人口的不断减少,许多农村将不可避免地要衰败下去,市场化、城市化、集约化的人口聚居形式不可避免地要取代以往高度分散的农村散居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中小学面临生源和师资严重不足的境况。在一些地方的行政指令下,很多农村中小学被合并,导致大量学生面临着上学更加艰难的窘境。同样,随着独生子女一代的上学高峰到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中小学也已经面临传统的城市学生生源减少的状况,一批优质教育资源的腾出,正好给农村孩子挪出了空间!
这时候,海南的“教育移民”模式一举三得: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了城市优质教育资源;让城市学校免除了生源匮乏之忧;减少了政府新建优质教育资源的硬件投入,将其转化为对学生个人补贴式的软性投入。事实将会证明,投资于人的转移支付,将会比投资于事和物更有效、更减少浪费、作用更持久。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方面,并不富裕的海南能够做到,其他地方更可以做到。
“教育移民”当然也会导致孩子过早和父母分离的问题,但它和现今5800万以上被迫和父母分离的“留守儿童”有本质区别。前者从学习到衣食住行和医疗都得到了政府和学校的细心呵护,后者则大部分是祖孙两代社会的弱势群体同堂,身心、学业都难以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