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存在致命的缺陷,在于它忽略了资源的稀缺性
今年的雨雪冰冻天气,已经给中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根据粗略估计,仅仅在1月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已达537.9亿元。不过,就在大家对此痛心不已的时候,有人再次抛出“破窗理论”,认为大可不必为这些损失而叹息,因为灾害重建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收益,“坏事”有时候也是“好事”。
这种论调并不新鲜。追溯起来,“破窗理论”是由法国19世纪著名经济学家巴斯夏最早提出来的,他举例子说,假设一个人砸碎了理发店玻璃窗,这一行为虽然对社会造成了破坏,但是理发师的不幸却是社会的福音,它将为玻璃生产商制造出商机,生产商拿到钱后又去购买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他给社会造成的损害只是一次性的,可是给社会带来的机会却是连锁性的。结论是:打碎一块玻璃,提供了无数金钱和就业机会,得大于失。
之后,不少经济学家对“破窗理论”进行了演绎。比如有人认为1998年在我国发生的大洪水其实有利于拉动内需,甚至“9·11事件”也有人断定有助于美国的经济重新复苏,等等。这次雨雪冰冻灾害也同样适用于该理论:灾害过后,修复遭破坏电网将带来电网设备行业的巨大需求,压垮的房屋将带来房产建设的新契机,寒冷的天气将加大对煤电油等能源的需求,为防止灾害和扶危救困,政府将增加更多的公共财政支出……诸如此类,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下,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并不如想像的那样会减弱,经济过热的趋势也不会改变。
表面上来看,“破窗理论”似乎有一定道理,但必须指出的是,该理论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忽略了资源的稀缺性。一个地方对能源电力的高需求,必然会对另一个地方的能源电力供应造成挤压;而政府公共财政的额外支出,也必然占用其他地方的支出。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本来可以用于更有效率的资源利用,不得不用到紧急状态下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支出,这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破窗理论”是一种“无情”的理论,雨雪冰冻灾害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煎熬,也决不是这么一个简单理论能够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当前需要的是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才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