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河北工大这一“不交学费不让考试”的规定,不少学生和网友纷纷表示质疑;但同时,也有一些人对不交学费学生的贫困身份及其不交学费的真实性和正当性表示出质疑——“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应该有国家助学贷款政策。
对于此事,我们显然很难做出一个直接简单的判断:究竟是大学不对——唯利是图,还是学生悖理——故意拖欠学费,将大学教育仅仅看作一种“商品买卖”关系。可以说,“不交学费不让考试”事件的发生,实际上是时下矛盾纠结的大学生态的一种折射。
据中国扶贫基金会此前公布的数字,目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比例约为20%,特困生比例为8%。以这样一个贫困生的总体格局来考察,河北工大这类地方高校出现8%的拖欠学费情况,应该说,即使不考虑其他具体特殊原因,其背后“因贫欠费”可信性,还是较高的。
当前大学贫困生的比例较高,但国家针对这一状况的专门政策也有很多,如专门针对学费的公益性国家助学贷款,专门用于补助在校生活费的国家助学金,等等。可问题是,由于相关配套和监督制度的不够完善,这些政策措施往往执行的不是那么到位。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为例,由于缺乏足够的担保、跟进以及切合学生实际的贷款制度设计,对于该项贷款,银行往往没有足够积极参与的热情,而另一方面,因为常常感受不到贷款应有的公益性,大学生申领求助的热情也并不高。
或许,最令人忧心不堪的一个矛盾是:在经济、利益逻辑的渗透和支配下,原本作为精神圣地、思想净土的大学日益商品化。这无疑是一个我们虽不愿看到却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如此背景下,出现一面是大学“认钱不认人”的“不交学费不让考试”,一面又是学生交易心态十足的“交了学费还挂科,不如欠着”现象,岂不正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无疑,如此矛盾纠结的大学生态,无论就教育还是大学本身而言,也无论是从它们的身份还是前途来说,均是难以承受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