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于对地方债务风险、一些产业面临强力调整等情况的担忧,国外关于“中国经济将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最大隐忧”的舆论也再度甚嚣尘上。猜测也好,刺激冲动也好,各种议论也好,都需要数据予以回答。因此,今年中国经济首季数据,格外引人关注。
中国经济首季数据格外引人关注
国家统计局4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28213亿元,同比增长7.4%。一个超出预期的GDP数据,一个恰到好处的发布时机,厘清了中国经济的很多头绪。
今年以来,伴随经济下行压力的增大,中国经济是否需要重归刺激之路的话题再度引发热议。在对政策是否会变动的密切关注中,今年铁路固定投资额度提高以及1000亿元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出台,被不少人解读为“刺激已悄然启动”。与之相配合的是,部分地方楼市转淡,也令一些地方再起救市冲动。有媒体做了一道加法,各地酝酿的各种刺激计划或已高达7万亿元。
中国经济非得走刺激——衰落——再刺激的老路吗?2008年规模宏大的刺激计划,在推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催生出许多副作用。普遍的产能过剩、“三高”产业严重破坏环境、行政审批职能得以强化等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主要困扰。如果重蹈刺激覆辙,不仅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被透支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而且推动行政职能转变、产业转型等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也可能再受干扰。
就在“刺激”论调抬头之时,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给出了最明确的答案:不会实施强刺激。不实施强刺激,不只是主观意志可以决定的,还必须建立在良好的经济表现基础上。否则,今年空前的就业压力,将无法得到有效缓解,经济就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苗头。
事实上,正是基于对地方债务风险、一些产业面临强力调整等情况的担忧,国外关于“中国经济将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最大隐忧”的舆论也再度甚嚣尘上。猜测也好,刺激冲动也好,各种议论也好,都需要数据予以回答。因此,今年中国经济首季数据,格外引人关注。
而目前公布的数据足以令人心安。GDP增幅7.4%,虽然比上季度有所放缓,但仍超出此前7.3%的预期,表明中国经济的肌体依然相对强壮。更值得肯定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9%,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为64.9%;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也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加。这表明,内需而非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在持续提高,而这种提高也能够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这些数据如同一份说明书,向外界说明了两点:一是中国经济还在合理区间运行,无需非常态的、有副作用的刺激;二是各领域的结构调整和改革,也不会因为GDP的临时变化而欲行又止。
这就是经济的真实增长而非泡沫增长。这种增长,是在没有放开流动性改变货币政策的同时,还坚决推进削减“三高”产能的情况下完成的,这说明,改革确实能够发掘出增长动力,而且比货币发掘的增长动力令人踏实得多。正是因为没有轻启货币开闸刺激经济之策,物价总水平也基本保持了稳定。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比上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
不过也要看到,在呈现出健康肤色的中国经济肌体中,确实还有一些需要重视的隐患。一是3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47 %。尽管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外资出走的情况截然不同,但至少说明优化对外开放环境仍是必需的功课。二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负2.3%,这种趋势已持续25个月。其中尤需辨明:哪些是生产不活跃所致,哪些是削减“三高”产能所致。
靓丽数据,告诉我们的是坚定走新路而不回到刺激老路上的信心;不佳数据,告诉我们的是改革的必要性。刺激不是政策的底盘,改革才是政策的底盘。坚持这一点,中国经济就可长期保持基本健康发展。
在当今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金融、科技、军事实力仍远远超越中国,美国的整体创新机制和教育体制仍吸引全世界人才源源涌入的情况下,美国以3D打印、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页岩气开发等为代表的先进科技仍会引导全球工业革命、信息革命、能源革命的前进,中国虽然也涌现了华为等卓越的高科技企业,但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与美国差距很大。
未来科技发展一日千里,慢一步就有可能全盘皆输。而被美国当做敌手,就将中国架到了一个不得不与世界最强国拼死赛跑的地位。老二不好当,老大更不能乱当。所以,无论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当前的要务仍然是“脚踏实地”,“实干兴邦”。被“全球最大经济体”,相当于玩火。当下,我们最需要的,还是清醒看自己,爱拼赢未来!
专栏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