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如何看待“疫苗之殇”

对于不幸遭遇偶合效应的家庭来说,帮助他们度过生活危机、完善救助体系是值得有关部门研究的,因为从科学上来说,只要疫苗的生产管理到位、注射流程到位,偶合反应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无法被完全排除,属于正常现象。

  “曾经学习优秀的李致康现在终日呆坐或者躺着,大小便都在床上解决”“梁嘉怡已经12岁了,身体却依然只有五六岁孩子的大小,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年前高晨翔就是在这个炕上打了疫苗,这一针让他的余生都只能在炕上度过”“拍完这张照片后不到一个月,龚子崇便离开了人世”……


中国每年新增新生儿1600多万名,每年注射的疫苗超过10亿剂次。[详细]

  16幅照片,15个患者,其中两位已经离开人世。《南方都市报》的这组图片报道,将这一切归因于疫苗,断言他们都是“疫苗受害者”。与以往看到类似报道时一样,我非常同情这些患儿及其家属;然而,对于记者如此草率地将病症与接种疫苗相关联,我深深失望。

  重新探讨这个话题,依然需要普及基本知识:不合格疫苗导致的最严重问题有两种:其一是疫苗已经失效而未被察觉,让接种者在无意识情况下暴露于相应疾病之下,这对于狂犬、破伤风之类疫苗来说,将可能产生严重后果;其二是疫苗灭活不彻底(或减毒不到位),这相当于给接种者注射了相应病原体。无论是两年前的“山西疫苗案”还是本次南都的报道,均有一两个相对靠谱的案例,患者疑似因疫苗灭活或减毒不彻底而致病。

  两种严重后果之外,无论疫苗合格与否,都还可能产生另一种不那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引发人体过敏。此外,关于中国疫苗制造与管理行业而言,一个常识性结论是:以成熟工艺正规生产的疫苗,没有高风险,属于极低风险的生物制品。减毒与灭活均属于生产疫苗的传统工艺,对于中国各大生物制品公司来说当然不在话下——中国甚至已生产出更先进的基因工程疫苗(包括乙肝、甲肝及脊髓灰质炎疫苗)。

  那么,中国在疫苗生产行业是否真的存在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此前,大连金港安迪、江苏延申、河北福尔均被报道过所生产疫苗存在效价不足的问题。所谓“效价不足”,简单解释就是因生产商偷工减料而导致疫苗中的有效成分(抗原)不足,这将让接种者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力(金港安迪违规添加“成分外核酸物质”,也是为了节省抗原,这同样可能导致效价不足)。在我看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国产疫苗“效价不足”依然是媒体及管理部门最值得保持警惕的问题。

  最后还得说说政府时常提到的“偶合效应”。老百姓不那么容易理解这个词,我在此简单解释一下:某种疾病来临之前,患者刚好经历了与该种疾病原本毫无关联的某种因素(本文探讨的问题中,这一因素便是“疫苗接种”),是为“偶合”。不仅仅是病因的寻找存在偶合,疾病治疗中也时常存在偶合——病人在痊愈之前碰巧接受了某种原本不对症的治疗。偶合现象成就了许多巫医,他们会因此而幸运地被人们看成神医。对于偶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偶合的两者,属于“鸡叫”与“天亮”之间的关系。

  那么,为什么有关疫苗的偶合格外多?这个问题很好解释:因为小孩子几乎都要接种疫苗,中国人对于疫苗又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容易将疾病与之关联),同时媒体人也更愿意去发现它。反过来思考,人总要生各种疾病,中国这么多人接种疫苗,偶合事件并不奇怪。如果大家一视同仁去寻找,那么偶合现象发生在“吃饭”“喝水”之类因素的案例将更多,只是人们一般视这些因素为“无风险”,不易将之与疾病相联系而已。

  当前情况下,对于那些不幸遭遇偶合效应的家庭来说,如何帮助他们度过生活危机、完善救助体系才是值得有关部门研究的,因为从科学上来说,只要疫苗的生产管理到位、注射流程到位,疫苗就是安全的。偶合反应即便在发达国家也无法被完全排除,属于正常现象。

  在此,我还必须给出一个大家很不愿意看到的、未来可能会出现的结果:一旦人们对于疫苗的误解和恐惧,此类“偶合”事件因而将进一步增多,从而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影响中国儿童的疫苗接种率,让他们更多暴露于实实在在的危险之下——那时将可能出现真正的“疫苗之殇”。

专栏策划: 搜狐评论 南海网

最新文章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