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治理毒雾污染可向伦敦学习

在一个良性发展的社会,民众合理表达诉求,同时政府愿意俯下身体,倾听民间声音,让民众卸下敌意,与政府实现沟通和平衡,这才是一个智慧的解决方法,也是我们期待的社会进步。希望启东不会让善意的人们失望。

  这个周末,全国多个城市受到雾霾空气袭击,呈现重度污染,其中以北京最为严重,污染情况突破测量上限。北京环保监测中心周六的数据显示,截至晚18时,城区空气质量均已达严重污染级别,发出建议,呼吁公众尽量避免外出。(1月13日人民网)

  PM2.5这个词语已经不再陌生。全国多个大城市屡屡发生厚雾遮天的情况,PM2.5污染已经给公众身体健康带来巨大伤害。这个周末的浓厚大雾,不禁让人想起了曾经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烟雾事件。


伦敦被称为“雾都”,图为1952年的伦敦街头。

  1952年12月4日至9日,伦敦上空受高压系统控制,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伦敦城被黑暗的迷雾所笼罩,马路上几乎没有车,人们小心翼翼地沿着人行道摸索前进。大街上的电灯在烟雾中若明若暗,犹如黑暗中的点点星光。直至12月10日,强劲的西风吹散了笼罩在伦敦上空的恐怖烟雾。

  当时,伦敦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持续上升,许多人出现胸闷、窒息等不适感,发病率和死亡率急剧增加。在大雾持续的5天时间里,据英国官方的统计,丧生者达4500多人,一万五千名伦敦市民生病,在随后的几个月内,高死亡率仍眼延续,有7000多人相继死亡。此次事件被称为“伦敦烟雾事件”,成为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这场灾难后,英国政府开始下狠心减少污染,顶住煤炭和制造业的压力。1956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空气清洁法案》,严格限制工业烟雾,拆除发电厂。今天闻名的泰特现代美术馆,昔日就是一座宏大的发电厂,高耸云天的大烟囱和灰褐色的外墙提醒人们过去这段历史。

  企业工程排放的有毒空气以及燃煤企业排放的烟尘都会造成空气污染,所以企业的布局需要政府下决心撇去“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思路,引导使用清洁能源。政府部门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时间表,规划加快低碳经济发展,同企业等接触合作,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发展商业化低碳技术和促进消费者低碳意识,发展在商业上可行的低碳技术。

  绿色和平之前委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四个城市展开调查,发现PM2.5的污染水平对公众健康均造成危害,污染可致心脑系统及呼吸系统损伤,增加患癌风险,引发早死等风险。如果污染水平无明显改善,可能造成早死人数达到8000多人,经济损失68亿元。稍微一衡量就知道,目前的经济获利如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最终的埋单数目将会更为巨大。

  如果说企业结构战略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那么眼下能着手做的就是提高个人的环境意识。从英国希斯罗机场出来,汽车进入伦敦市中心,入口处就看到显眼的标牌“低碳排放区”字样,提醒驾驶司机,高排放车辆不要进入市内。

  英国几年前开始对进入伦敦市中心的大排量轿车征收“环保税”,最高每天每辆车需要交纳25英镑。在高税收压力下,绝大多数英国人一般都是搭乘巴士或者地铁等公共交通上下班——公务人员也不例外。

  当然,这一做法难免带来有钱人、有权人才有在市区开车权利的质疑。在中国,限制公车的使用仍然是公众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所以当1月12日CCTV在名牌栏目《新闻联播》中将PM2.5这一民生话题放在首条新闻播出时,人们敏锐地发现,央视已经在罕见呼吁公车减少出行,相信公车如果能响应央视的呼吁,那么市民少开车、依赖公共交通也会成为一种潮流。要知道,同呼吸共命运,空气是很难特供的。

  相关评论:

  比雾霾更让人窒息的是应对乏力

  人人都是“吸尘器”,谁也别想躲猫猫

  我们离呼吸瓶装空气的日子还远吗

专栏策划: 搜狐评论 齐鲁网

最新文章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