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2014所有人年假都少了一天(除夕必请);“2014中国好公司”新标准出炉:春节前放假一周;四分之三的中国人告别吃年夜饭的传统习俗;2014年春晚创史上最低收视率,所有人都在回家路上,冯小刚哭了…

  这就是个朝三暮四的故事,只要桃子总数没有增加,总有一群猴子不高兴。

  12月11日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4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通过中央政府官方网站发布,并由央视《新闻联播》及其微博账号率先昭告天下:元旦:1月1日放假1天。春节:1月31日至2月6日放假调休,共7天……

  霎那间,这份放假通知以及据此制作的图表即成为舆论热点,中国人在新闻跟帖和社交媒体上关注的核心就只有一个——“除夕不放假”,或者说“大年三十要上班”。

  抱怨声一浪高过一浪。@当时我就震惊了和@BD神吐槽这两个微博想像着大年三十晚上的悲凉:“除夕,6点下班。我开着车就往家里赶。车在停车场堵了半个小时,大街上堵了两个小时,环线上堵了3个小时...到家,电视里传来‘我们明年再见!难忘今宵!

  还有网友赶来预测“2014年放假安排实施后必将带来的连锁反应”:“2014所有人年假都少了一天(除夕必请);‘2014中国好公司’新标准出炉:春节前放假一周;四分之三的中国人告别吃年夜饭的传统习俗;4、2014年春晚创史上最低收视率,所有人都在回家路上,冯小刚哭了...”

  “除夕不是节假日,年饭怎么吃?法律不合乎民情,一定被违反。自然法的基本规则不守,立法者认为自己是王者,可以为所欲为。禁止土葬,禁止性交易,中医评职称,考外语,逼大夫写论文,皆属此类立法。误国太深”——@何兵慷慨陈词,但还不如@大头费里尼的8个字铿锵有力:“除夕上班,丧尽天良。”

  愤怒一股脑地投全国假日办。11月27日,全国假日办公布三套法定节假日调休安排方案,并再次公开征求意见,在所有网站投票中,第三个保留国庆长假的方案获得超过5成的支持。正当人们满怀憧憬,29日,北青报却发布了一条《得票最多方案不一定最后采信》的消息,声称“最终是否以得票数最多的方案作为明年放假安排执行目前还不确定”,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负责人蔡继明强调“网络数据不能真实反映民意”。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尽管根据这份最终确认版本,原本广受诟病的“连上7天班”现象被杜绝,但春节假期恢复至初一开始这一项,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当即成为众矢之的。

  “全国假日办是什么级别?多少人编制?平常做什么?除夕上班吗?世界上哪些国家设此机构?”——为@刘春等网络意见领袖的吐槽火上烧油,多有媒体极尽讽刺之能事。 对餐饮服务人员等需要加班的群体来说,则将因为除夕不计为法定假日而失去当天的三倍加班工资;高速公路免费时间段的顺延,也很可能会让驾车返乡者多出一笔开销;@新浪湖南更是代言那些需要遵守习俗的民众,大发牢骚:“包括张家界在内的湖南许多地方都是大年三十一大早吃年夜饭的好不好!”

  其实,这也就是所谓舆论的特质。不满者才有动力高声叫喊,所以呈现出来的民意永远都是骂声居多。2008年除夕改为假日时,是那群站出来强调“没必要”、“实际上剥夺了一天”的人们构成了舆论,如今恢复原制,只不过就是另一群人打开了麦克风——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抗议者只是习惯了跟随吐槽潮流,6年前6年后换个姿势,都要共襄盛举。

  感受着这些不满,@人民日报率先挺身而出,在当晚21时呼吁“正视‘哭求除夕放假’的焦虑”:“2014年放假安排发布,除夕不放假引来‘吃不上团圆饭’的焦虑。假日调整,公众有诉求,政策也有考量。认真倾听、及时回应,是科学决策的应有之义。

  正是在这样的基调下,喉舌媒体开始尝试安抚那些不停抱怨“除夕不放假”的网友。@新华视点子夜微评:“综合各方意见和考虑的方案依然众口难调,除夕无假着实让不少人心烦。带薪休假难以落实,大多数人指望有限的节假日休息放松,于是凑长假和全国人民集中出游就成了中国奇景,日子被调来调去的烦恼也不断反复”。

  说完这几句“公道话”,@人民日报的下一段留言,更是广获转发,即《专家解释为何“除夕不放假”:很多单位除夕约定俗成地放一天假》:“经调研发现,很多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原本在农历除夕约定俗成地放一天假而且并不安排工作,从除夕开始放假让很多员工觉得浪费了一天假期。”

  这个“约定俗成”的讲法,确实有相当高的认同率。当抱怨“除夕不放假”的声音花样百出之时,也多有心领神会者,承认这个安排自有玄机。

  所以,当@作业本骂着“这是多么弱智的决定”时,自有@潘金莲日记加以反驳:“除夕不放假是近年难得的务实和进步,是综合的折衷和‘上有政策民有约俗’的‘你懂的’。约定俗成的大年三十,很少有哪个老板不敢不放假。有时候弱智煞笔的不一定是有关部门。”@刘远举更是将之上升到了理论高度:“统筹放假就是为了弥补劳方弱势,抱团与资方协调。除夕这一天,传统习俗强大,能压过资方,所以,就不要浪费集体协商能量了。挺高明。”

  然而,第三种声音此时也已浮现。承认“约定俗成”,但总觉得以国家规定的方式来“带头玩潜规则”,未免名不正言不顺。

  “所谓回家过年,传统最重除夕夜之团圆饭。春节放假,除夕却依然排除在外,既不合传统,也不合人道,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无效低能与蛮横,不见丝毫改变”——@朱学东刚开始也是喝斥,但当听到“法定假期不包括除夕,是让人平白多了一天假”的说法后,他仍然耿耿于怀:“这种表面上的中国式的世故与默契,事实上除了官僚的蛮横无人道之外,还有明目张胆地鼓励全民违法,与有法不依到最后为选择性执法提供支持的隐秘执政逻辑极为相似。”

  一夜喧嚣。及至今晨,承接环球时报社评《春节假期来回挪岂不成了“朝三暮四”》,@新华社中国网事趁势而上:“相关专家称,‘除夕不放假’是恢复此前惯例,而且还是一项‘隐性’福利。既如此,为何不能顺应民意,把“隐性”福利“扶正”,多放一天假呢?”

专栏策划: 搜狐评论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