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当事人的免职,未必不是另一种敷衍。而无论此事如何结局,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严格的机制建设,治理“瞪眼说瞎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红豆局长为何敢瞪眼说瞎话
称“地下水红色并不代表不合格”的河北沧县“红豆局长”被免职了,此次当地应对可谓迅疾。而此前,工程院院士痛斥其“瞪着眼说瞎话”,可谓快人快语,直指本质。
“红豆局长”邓连军电视画面截图。
但痛快之余,我们却无法高兴。为什么?因为,官员“瞪眼说瞎话”,已经是长期以来的积弊之一。可以预见,一个区区局长的倒台,难以遏制官员“瞪眼说瞎话”的歪风。民间有言,吹牛不上税。这次红豆局长因为“吹牛”而快速被黜,固然可能因为“上级部门重视”,但也与侃得太“大”,引发媒体关注和院士痛斥有关。
“瞎话”太出格,当然只好自认倒霉。今年2月的“学酒哥”闹剧,之所以引发关注,也是因为拿红酒瓶当“学习红酒知识的道具”的说辞太不靠谱。但是,症状轻微的官场瞎话就较为普遍而安全了。譬如同在2月曾经引发热议的三亚旅客袭警事件中,网民的持续质疑,说明执法机关公信力亟待提升。而最近,在河南中牟的碾轧事件中,地方政府在事发20多小时后便宣布,这是一起“意外事件”。而同样的结论,也非常“巧合”地出现在同期湖北巴东、四川西昌的碾轧事件中。
无论是三亚袭警事件中,警方选择性公布视频,抑或中牟碾轧事件,政府宣布“意外事件”,都已经被证明是表达得比较“艺术”的“瞎话”,但是,很少需要个人为之买单。在另一些情况中,调查结论也许是真实的,但由于调查过程的仓促,以及细节的不公开,从而成为民众眼中的“疑似”瞎话。上述现象蔓延的结果,是既带坏了官场风气,也损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出了事,官员“瞪眼说瞎话”,背后往往存在着行政不作为或者官商利益勾结。平时不谋其政,甚或做了坏事,出了事不能自圆其说,自然只能通过“说瞎话”来糊弄民众。而细究某些官员之敢于或者习惯于“瞪眼说瞎话”,根本原因还在于,一方面,调查机制存在问题,调查既不独立也缺乏公开,相关官员习惯性地不严谨;另一方面,“说瞎话”缺少责任追究机制,低风险高回报。事实上,不少官员或部门的“瞎话”,最终都湮没在不了了之之中。
目前,民众正等着看沧县政府的后续调查。严肃的调查,应该要包括对持续甚久的污染事件本身的调查、对环保部门的调查,甚至,还要包括对政府自身是否渎职的调查。否则,对一个当事人的免职,未必不是另一种敷衍。而无论此事如何结局,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严格的机制建设,治理“瞪眼说瞎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