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与其讨论控枪,不如守好校门

对某些公民个体权力的尊重、维护,不能以牺牲另一些公民的利益和安全感为代价,而当这“另一些公民”是如桑迪胡克小学学生这样的弱者时,就更必须在“尊重持枪者权益”和“保护其它人安全”间,找到稳妥、合理的平衡点。

  导致28人(其中5-10岁学生20人)死亡的美国康涅迭戈州纽顿县桑迪胡克小学“12.14”枪击血案震惊全美,并和以往历次枪击血案一样,再度让“控枪”、“持枪”两派美国人、乃至外国人激辩不已,互不相让。

  在“控枪派”看来,枪案的最大症结自然是一个“枪”字,凶手、狂徒层出不穷,但倘非枪械如此容易弄到手,他们手中就未必会有如此得心应手的凶器,伤亡就不至于这么惨。尽管在允许私人持枪的社会,普通人也可携枪自卫、壮胆,但一明一暗,一个猝不及防,另一个却训练有素、蓄谋已久,谁是弱者,不问可知。

  而在“持枪派”心目中,枪案的最大症结不是作为凶器的“枪”,而是作为凶手的“人”,禁了枪,凶手可以投毒、纵火、撞车、洒汽油,引爆煤气……照样可造成严重后果。一些“持枪派”人士指出,在美国,校园恰是“控枪”最严厉的所在,全国50个州中的45个,至今仍严禁师生携枪入校园,而这恰成为歹徒有恃无恐将屠刀伸向学校的关键之一——不捏软柿子捏什么?

  今年一年,美国接连发生奥克兰奥伊克斯大学、丹佛电影院、奥利克里锡克教庙宇等多起恶性枪击伤人案件,总统奥巴马多次在第一时间迅速发表讲话,安慰死者家属,表示将严惩犯罪,杜绝后患,此次也不例外,不仅下令举国降半旗4天,更称事件为“绝不该发生的事”,表示“必须团结起来,采取有意义的行动,避免悲剧重演”,但和前几次一样,他又一次回避了“控枪”这个敏感话题。

  美国是有悠久私人持枪传统的国家,且宪法第二修正案中明文规定“人民拥有和携带武器权力不可侵犯”。美国步枪协会历史悠久,许多政经名人都是会员或支持者,历史上曾一再挫败“控枪”努力。由于步枪协会声势浩大,“武装自卫权”深入人心,每当血案发生,许多普通美国人第一反应不是憎恶枪械,而是迫不及待地再去买枪、买弹防身壮胆,丹佛和奥利克里枪案发生后,原本争议不绝的5个州“开放校园枪禁”地方法规迅速获得通过,提出相似修正案的州更一下超过20个,这些都表明,“控枪”在美国是个“原则性”的敏感问题,且支持者和反对者同样声势浩大,这迫使任何一个主流政治家都不得不谨言慎行,以免得罪这群或那群重要支持者和选民。奥巴马本人原先是“控枪派”,在当议员时曾多次公开呼吁“控枪”,当了总统却不得不考虑政治平衡等更复杂的问题而三缄其口。

  由此可见,在美国特殊的社会风气和政治氛围里,迅速要求美国人就“控枪”达成共识,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既然“控枪”暂不可能,那么公民合法持有枪械就成为受宪法、法律保护的正当公民权,理应得到尊重和维护。问题在于,这种对某些公民个体权力的尊重、维护,不能以牺牲另一些公民的利益和安全感为代价,而当这“另一些公民”是如桑迪胡克小学学生这样的弱者时,就更必须在“尊重持枪者权益”和“保护其它人安全”间,找到稳妥、合理的平衡点。

  既然持枪合法,那么小学就再不是“绝缘体”和世外桃源,而是时刻可能受到枪弹威胁的脆弱目标,对这样的脆弱目标,就理应给予格外的呵护,使之具有抵御多种意外危险、庇护在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功能,从这个意义讲,美国许多地方在中小学装设门禁系统,变半开放式管理为半封闭式管理,增设各种监控设备并在校园周边部署更多警力,都是在“控枪”不可能很快实现前提下,确保“另一些公民”安全的积极措施,甚至从某种角度讲,那几个为校园内持枪“解冻”的州,其考量也有合理的一面——既然大众持枪权必须得到尊重,那么就不应单把本应更安全的校园划为“不设防地带”。

  既然持枪合法,那么对于中小学、青少年这种需要更多保护的弱势目标,就不仅应在硬件上加强保护,筑起一道坚实的、看得见的防护之墙,更应竖起一道“看不见的防护墙”。

  正如许多知情者所言,康涅迭戈州按照美国的标准,实际上对私人购枪、持枪限制较多、管控较严的地区,事发地桑迪胡克小学不仅有完善的门禁监控设备,而且按校规,每天上午9点30分会关闭校门,任何访客都需按门铃、接受问询和备案后方能获准入内,校门外更有警车巡逻守护,事发时正是9点30刚过,门禁硬件一切正常,执勤警车就停在校外,但已杀死亲生母亲、情状异样的凶手仍能开着车、带着长短五支枪和几百发子弹,在光天化日下大摇大摆闯入校园,开始血腥的杀戮。

  血案发生后,校内许多教职工表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和职业操守,有些教职工还付出生命代价,这些固然令人感动、钦佩,但9:30分,当凶手的车还停在门禁弃权、规章严备、警车距此不远的校门外时,“看不见的防护墙”倘能发挥应该发挥的功能,至少,最终付出的代价,未必会如现在这样惨痛和沉重。

  当“控枪”暂不可能时,人们就应首先正视现实,协调好持枪者权力和社会安全(尤其弱者和重点防护目标安全)间的平衡,为不得不在“有枪环境”中生存的弱者们筑起一道有形、无形的、特别加厚的防护墙。

  不仅“控枪”,也不仅美国,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当期待的目标暂无实现可能,不同群体间的利益、权力互相冲撞之际,人们都有责任强制建立起这样一道“防护墙”,在各方各面的权力间,划出一条确保各方基本安全的“红线”。

专栏策划: 搜狐评论 四川在线

最新文章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