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不会网络购票,是媒体“想象”出来的吗? 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说,“农民工致信铁道部抱怨‘买票机会被网购剥夺’,更是将这种回家的悲情和苦难演绎到了新的高度”。照他的意思,媒体报道这件事,就是典型的“渲染悲情”了,媒体大概应该去报道那些买到票乐滋滋回家一派和谐的景象。这种非黑即白、区分正面负面报道的思维,公众大概不会陌生,有些媒体人习惯了当家长,替公众来挑选哪些信息该知道哪些不该知道,打造一个他们理想的美好世界,哪怕这个世界与真实和真相相差多么遥远。 |
公众因为一票难求“有家难回”,是媒体“想象”出来的吗? 中国青年报的文章既然也承认现有资源下“一票难求”,为什么不承认公众抱怨和悲情的合情合理呢?票买不着,家回不去,难道“悲情”一下的权利也没有吗?媒体报道了就是渲染悲情,那邓飞记者去帮助贫困地区学生解决午餐问题,是不是渲染悲情?媒体盯着出事的那几起校车事故,是不是渲染悲情?
|
目前的购票服务还存在很多问题,是媒体“想象”出来的吗?改革多数是在民众的诉求之下得以推进的,春运期间的交通服务改革同样如此。今年铁路推出的网络购票,不正是这么多年民众呼吁和悲情表达的结果吗?正视和反映民众的悲情,以此为改革的动力,不正是媒体的职责吗?是不是说永远做不到“一人一票”,就任何改革也不做了呢?在车票有限的情况下,服务能不能做得更好,分配能不能更公平透明? 公众对春运的“诉求”千种万种,如希望杜绝“关系票”,希望网络购票更方便,希望政府提供更周到服务,作者却将所有这些简化为“人人都能轻易买到一张火车票”这一个诉求,进而嘲讽公众的悲情“不理性”。就好像,医生通过各种方式让病人减轻痛苦、延缓生命,作者却说,人最后都要死,这些治疗“不理性”。逻辑的荒谬令人错愕。
|
春运暴露出的“城乡隔阂”问题,是媒体“想象”出来的吗? 媒体每年聚焦春运,因为春运最集中反映了当下中国的城乡隔阂问题、二元结构问题、公民权利平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中国社会发展最为紧迫、最为核心的难题之一。通过对春运的报道和讨论,全社会集思广益,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推动改革的深入细化。可以说,引导全社会关注悲情春运,恰恰是媒体发挥作用的职责所在,把头埋到沙子里假装没看到,才是媒体人的失职。 |
责任编辑:赵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