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上,最起码的信任就是患者提供真实准确的病史,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任何的推论都不是令人信服的。如果有人拿来一瓶液体,告诉检验人员是尿液,医生绝对不会想到是茶水。
钓鱼采访,“茶水发炎”不奇怪
央视7月29日《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男科门诊的秘密”,记者对一些规模颇大、看上去很正规的民营男科医院进行暗访,用绿茶代替尿液检测,结果好好的身体被验出了形形色色的疾病,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治疗,花费多少不等的钱财,揭露了其中的部分黑幕。作为一名三甲医院的外科医师,我对这类医院深恶痛绝。
这些医院一般是私人建立或者私人承包公立医院的某些科室,他们的从业人员甚至没有医疗从业资格,但是社会力量惊人,能够“摆平”各种社会关系,在各种媒体上大做广告,主营男科、妇科或者不孕不育等(民间俗称“下三路”医院)病症,冠以“博大”、“天使”男科(妇科)医院,或傍某些大医院的名字取名“XX协和”、“XX同济”、“XX同仁”等医院,利用有些患者嫌公立正规大医院人多麻烦以及患有难以启齿的疾病的心理,无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用一些抗生素或者莫名其妙的治疗方法(即使没有效果也治不死人),或者利用一些患者对中医中药的信任,随便揪点儿树皮草根熬汤卖高价,以上述种种方法大肆敛财,这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这些就是民营医疗行业的“劣币”。也许有些资本刚开始进入民营医疗市场是想用正规的方式挣钱,但因为上述劣币的存在,使得正规经营的民营医院被排挤和驱逐,从而使整个民营医院行业乌烟瘴气。目前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于医院的不信任,这类医院功不可没。
然而,这则焦点访谈中,记者在暗访时所采取的手段,让人好像在畅快淋漓的时候感觉如鲠在喉,不得不发。还记得2007年时杭州记者的“茶水发炎”事件吗?2007年4月,浙江一名年轻记者听了一句玩笑话后,突发灵感,策划了一条“茶水验尿”的新闻,用茶水冒充尿液送到10家公立医院检测,结果发现茶水会“发炎”。此事一出,舆论哗然。从一个患者的角度看,医德之滑坡,医院之堕落,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然而,紧接着,全国92家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以实验证明:茶水当成尿验,九成化验单呈假阳性。看来,问题并非出自医院,而是出自少数媒体的“大胆创意”。
公众和媒体都是健忘的,才5年的时间,就有人策划了同样的事情。所不同的是上次的对象是公立医院,这次的是民营医院。很多外行人可能不太明白,茶水怎么会验出“发炎”呢?如果能验出来,不就证明医院为了挣钱而不择手段吗?不得不说,策划的人是个高明的创意,但是,这绝对是个毁灭医疗信任的创意。
简单地说,医生给患者看病,是基于患者提供的信息的真实准确,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一般来说,患者不会拿自己的身体开玩笑,给医生提供虚假捏造的病史。同样,化验部分接受标本,是默认患者提供标本的真实可靠。如果有人拿来一瓶液体,告诉检验人员是尿液,医生绝对不会想到是茶水的。人的尿液形形色色,有无色或淡黄色透明的,有黄色浑浊的,有酱油色的,有血色的,有乳白色的,可以用来冒充尿液的液体太多了,不管是自来水、绿茶、红茶、乌龙茶,哪怕是稀释的营养快线,单从外表来看,都有可能是尿液。检验人员不可能先尝一下,识别出是不是尿液;而检测仪器也是默认尿液的,并没有事先确认是不是尿液这一功能。不管你是拿尿也好,水也好,茶也好,血也好,仪器都当是尿液进行检测。而且,很多茶水或者饮料看上去清澈,其实里面有很多微小粒子,这些粒子在仪器里或者显微镜下跟尿液里面的白细胞非常类似,仪器区别不开,因此,用非尿液的茶水或者别的什么饮料当成尿液去检测,十有八九会检测出有问题。
在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上,最起码的信任就是患者提供真实准确的病史,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任何的推论都不是令人信服的。其实,媒体曝光“下三路”医院是大快人心的事情,对医疗行业来说也是好事,但报道方法实在有待商榷,不由得让人想起曾经沸沸扬扬的“钓鱼执法”。
打个比方,某某是个坏蛋,大家也知道他是个坏蛋,可是没有证据。怎么办呢?直接往他卡上打1000万,然后告他贪污,巨额财产来历不明,这样合理合法吗?再进一步,我跟央视某编导有过节,但此编导是不是坏蛋不知道,我也如法炮制,直接往他卡上打1000万,然后告他,这样合理合法吗?媒体可以“钓鱼采访”吗?这是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媒体是监督医疗行业的利器,但需要的绝不是“茶水发炎”式报道。国家曾经三令五申医院的科室不得承包给私人,可是为什么屡禁不止?应该是什么部门来监管这些违法医院和违法医疗行为,卫生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还是物价部门?这些医院的生存链上,存在哪些利益既得群体?那些给这些“下三路”医院大肆发布广告的媒体有没有失察责任?
也许媒体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但是,希望带着镣铐跳舞的同时,不要炮制“茶水发炎”这样的怪异而非常有误导性的创意性报道,医疗行业经不起折腾了。
专栏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