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我拿什么拯救你 菜贱伤农问题

菜价犹如两头针,伤了农民伤市民?

    价格的决定性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供求关系,抛开供求关系而空谈成本如何高所以价格就必须如何高的行为都是耍流氓。

菜贱的核心因素:局部地区结构性过剩

    从供给方面看,今年北方天气异常,一些过去在“南方菜”大量上市之后才登场的“北方菜”提前采摘上市,迅速增加了市场供给。 再从需求方面看,近期市场上关于“大叶蔬菜更容易沾染核辐射”的传言,也使不少市民减少了对卷心菜等大叶蔬菜的消费需求,影响了销路。受去年冬季菜价高涨的影响,今年菜农的种植积极性明显提高,其中不乏盲目扩大种植面积。有的菜农甚至储藏了大量白菜等,准备今年上市抛售。以上因素都加大了今年蔬菜市场供应,而市场需求却并未随之上升,产品过剩显而易见。

流通成本高企 城市菜价居高不下

    现实情况是,虽然菜农手中的菜价低得可怜,但消费者却没有感觉到菜价下降。以此次严重滞销的卷心菜为例,央视记者在杭州发现,新上市的卷心菜在批发市场0.15元1斤,到了农贸市场却1.5元1斤,几公里就翻了10倍。目前杭州蔬菜供应要经过3道手续:先从田间到批发市场,再从批发市场到农贸市场,最后到消费者手中。而在上海,卷心菜由在田间的0.06元1斤也涨到市场的0.6元1斤,也上涨了10倍。物流成本和零售成本的居高不下直接导致了城市菜价的坚挺,所以单纯打压零售菜价不仅无用,而且危险,当成本高到零售商无利可图的时候,就是我们吃不到菜的时候了。

4月21日,济南市唐王镇司家村菜农湛锡银在整理地里的卷心菜。唐王镇是济南市的蔬菜种植基地,全镇有近三千亩卷心菜等待出售。目前,市场上卷心菜价格偏低,大量卷心菜积压在地里,让菜农“很受伤”。新华社发(吕廷川 摄)

解决菜贱伤农问题,求人莫如求己

    目前蔬菜种植种大规模存在的仍然是延续前年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在价格下跌后,各家各户承担着全部损失,因此不乏家破人亡者,小生产者的出路又在何处?

必须实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各地在实施的救市策略大概归结起来有三点,加强商农合作,促进产销衔接;细分产销信息,拓宽发布渠道;支持菜农投保,建立救助机制。在现实当中,靠这些措施根本解决菜农的问题,却不容乐观。都在执行环节遭遇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一家一户的蔬菜生产方式。零散的生产方式让菜农和超市、市场、保险机构之间的沟通成本居高不下,也让一些好措施推行起来相当缓慢。应该说,农超对接、打破信息不对称、健全菜农保险机制,方向都是对的,然而,现在,菜农迫切需要的却是生产组织方式的升级,即从一家一户向现代化、规模化、组织化转型。蔬菜生产如果不能完成公司化转型,就难以降低市场交易各方的成本。【详细

软肋在限制土地流转与资金不足

    在这次蔬菜收购价格大下跌的波动中,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的农户,他们建立的农村合作社多数都避免了影响。然而规模化经营却存在着两个致命问题:一是土地流转不易,二是规模化经营资金不足贷款难。这两个问题其实都和农村土地制度有关。如果农村土地可以自由流转,流转的过程中能够正常反映其市场价值,农地可以像国有土地那样抵押、贷款,那么,这两个问题或许将迎刃而解。菜农在规模和经营水平上去之后,抵抗市场风险和对行情的判断力都会大大提高。【详细

政府服务职能不可或缺

    菜农更需要得到政府怎样的帮助?不必要去细微地指导他们的生产和销售,也不一定要给他们大量推销种菜保险,这些通过市场都可以实现;菜农更需要的是,拥有参与市场交易的完整的权利和作为公民的基本保障,因而,需要通过《土地管理法》的修改等制度改进,打破影响农业升级的制度障碍,同时,给他们提供城乡均等化的养老和社会保障制度。

城市零售市场菜价依然高企,摊主们用大字体标价,意思是“不讲价”

责任编辑:波特大

past eventsNO.358

“富二代”的上海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