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制服:身份的图腾,权力的象征

    南非世界杯时,一袭黑衣的德国队4:0击溃阿根廷队。有人认为,德国队穿的黑色队服与纳粹党卫队的全黑色军服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球场上默契、坚韧、奔跑迅猛的黑色带来了一股团结的、神秘的力量,而阿根廷队服上的蓝白条纹,就像一种散漫的、需要拯救的病号服。
    制服,在古代往往就是官服,是一种身份的图腾,权力的象征。尽管,工厂化标准化之后,制服成为各行各业的标识。但象征身份和权力的功能延续至今,当你穿上制服,就意味着你对某种规则的认同和服从,这是完全由别人来决定的衣服,就像美国社会学家菲利普·史雷特说的:穿制服的人只是他人意志的延伸物。正如“摩登时代里”,看不清面孔的人群像被饲养的猪一样涌出地铁,流向工厂。而制服淹没个性,溶于集体、服从秩序,满足了人们摆脱孤独的需要,制服依然流行。【人人都是制服控


权力的衣着:民以食为天,政以衣为先

    制服与权力相关,每一件制服背后都是权力意志的体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每一个朝代都会制定自己的服饰制度,“舆服制”是统治者最先看重的东西,标志着对特定共同体的从属关系。即便是民国,从创立伊始便制定了《服制条例》,规定国民尤其是公务员的穿着,细致到质料、颜色以及该钉多少粒纽扣,比如“质用丝麻棉毛织品,色蓝,纽扣五”,且公务员制服“限用国货”…【详细

统一制服:迷人的法西斯主义美学

   纳粹党卫队的制服紧身、笔挺、风度翩翩,包括手套、皮靴等,处处体现和助长着把对方视为次等动物继而加以灭绝的优越感,成为行使暴力的依据。如此挺拔俊美的人应享有特权,这类奇思怪想只有放在纳粹整个意识形态中才能理解。桑塔格指出统一制服令人沦为极权的装饰品,“它们暗示着团体、秩序、身份、能力、合法权威,合法使用暴力”等,是任何时候法西斯主义可能产生的土壤…详细

制服诱惑:权力最性感

   如今,制服在大众流行文化中却被暧昧地指向与性有关的幻想,日本AV女优最惯常的角色,大多是身着水手式学生装的女学生、白衣白帽的女护士、穿着一步裙系着小方巾的空中小姐,以及一本正经的女警、女教师、女兵等。在电影《太阳照常升起》中,陈冲在医生的白大褂下摇曳着身体;艳照门中,张柏芝斜戴警帽,拉扯警服,姿势撩人。制服本来是权力的压制,而压制愈严苛,其反制也愈具快感。

 
往期回顾

李承鹏:每人有个回不去的家乡

   有人疑问为什么要有乡土情结,为什么一定要回家。你得问问我爸我妈。当然还有你爸你妈。鸟瞰中国其实只有两半,一半正疯狂建,一半正疯狂拆,爸妈在疯狂拆的那半望穿秋水,你在疯狂修的另一半打拼薪水。前天我终于回到成都,差点跟司机打起来。因为我好容易上了车那司机嫌我家太近,让我下车,我不下车,他就指指点点还骂了我一句“你娃批事情多”。我抓住他的腕子说“我撇断它,不信你去问相扑手玄武”。他吃疼,但边开还边说拉我太亏了,最近规费又涨了。我很想投诉他,后来想算了,到家门口时,表上是六十多块,我给他一百。不是因为我想装大度,因为在车上他在手机里跟应该是他女人的说:回不了家吃饭,今天还没拉够规费。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回不去的家乡。有时候,你觉得已无处是家乡。你永远在路上。【详细

吴澧:寻找东亚撤切尔

   列宁引用过谢德林的一个寓言,说明跟蠢人交朋友的危险。农夫和熊交朋友,农夫耕地累了,在田头打盹。蚊子飞来骚扰。熊挥掌赶了几次,赶不走。看看蚊子又停在农夫脸上,熊举起一块大石头狠狠砸下去。日本曾有个风头很劲的田中真纪子,不知哪里学来的欧洲左翼作派,居然批评布什总统的欧洲导弹防御计划是给德克萨斯石油工业送大礼,引起美国很大不满。乱讲话惹恼了美国,真纪子想调解气氛,后来在APEC越南会议上扮作女佣,逼鲍威尔唱歌,还抱着吻颈子。老鲍心里肯定很尴尬。联合国的外交官说到这位女士,背后都在摇头。河内的表演,成了国际笑柄。反观英美,铁娘子撤切尔,希来莉·克林顿,前国务卿奥布莱特,还有美国国会历史上第一位女党鞭派洛西,那种见识,那种口才,东亚儒家圈里,真的没几个人比得上。【详细

薛涌:你的地盘未必听你的

   当你搬到一地时,不仅是买了某栋房产,也是对当地风俗习惯、制度规约的认同,自然有入乡随俗之义务。美国最有名的案例,大概是居民们与麻省前总检察长斯科特的抗争。按说,总检察长是州里司法界权势最高的职位,是仅次于州长的重要人物,但他在司法领域,居然玩不过自己的邻居。当年他住在Westwood时,因为推倒了自己地盘上的一堵石墙,最后被邻居告了。2003年,他不得不自掏腰包,把被推倒的墙照原样恢复。国的房地产已经走入了商品化的进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买的并不仅仅是房子,而且也包括周围的环境。所以,社区基层权利意识,也有必要和私有产权的概念配套发展。这几年看到的类似新闻相当多,比如某大款买了房产,于是肆意圈占周围的土地,破坏邻里环境,周围居民束手无策,只能吞下苦果。【详细

南桥:好小说是一博物馆

    谁都知道小说是假的,电影是假的,电视是假的,象棋上的车马象士将也是假的,那又怎样呢?小说的虚构,是必须成长在真实的土壤里。小说家必须在虚构中,使劲浑身解数,营造出在他笔下世界里合情合理的真实人物来。福楼拜曾言:“包法利夫人是我。”不久前写完《纯真博物馆》的帕慕克也把小说比作一个博物馆。一部好小说,如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应该是他所描述的那个时代博物馆式的展示。作家从一个时代、一个区域中,精心选出典型人物、事件、物品,加以描述。博物馆的陈列,不单单是要你肉眼去看,而是让你心智去明白,因为博物馆保护、储存我们的过去,帮我们“抵挡遗忘”。看小说的人,就好比星期天逛博物馆的人,我们希望借助这样的游逛,认识一个逝去的年代,和自己的过去,并借此认识当下的自己。【详细

 
 

冬日的悠闲和忙碌:

美国亚特兰大:雪花飘舞的夜晚映衬着远处的佐治亚州议会大厦。摄影师:David Goldman


瑞士洛桑:人们从桥上走过,享受日内瓦湖的冬日阳光。摄影师:Laurent Gillieron



以色列对东耶路撒冷一个废弃但历史悠久的旅馆进行拆迁,从而为20所新的犹太人住宅开辟建设地。摄影师:Bernat Armangue


一名农民在梯田中耕种,Subang,印度尼西亚。摄影师:Beawiharta

图片来源: leica中文摄影

《地之国》:一个尼德兰人在纽约“地府”

   《地之国》讲述的是9.11事件之后人们如何重建自己的生活,一对过分幸运的英国男女,经历了9.11之后的数年分居,最终带着新的人生体验重归于好。它是一个男人的回忆。怎样从叙述者单方面的、带着天真、带着疏漏、带着误解的话语里,听出其他人物的切实信息,从琢磨文字之中领略到人性之复杂?作者奥尼尔写了近乎七年。奥巴马向其幕僚推荐这本小说,里面内容繁杂,主题很多,悬念迭起,巧妙、精确地把握人物心理,给人难忘的阅读体验。约瑟夫·奥尼尔成功描绘了纽约这座全世界最著名的城市,也用一种全新的方式表现了“爱”这种世人最熟悉的概念。【详细

《浮云》: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雪子在印度支那和颓废不羁的富冈相遇相恋。战败前两人各奔西东,战后在废墟般的东京重逢。雪子明知富冈是个自私的有妇之夫,却无力结束苦恋。而在富冈眼中,雪子的存在连接着那段游离于战争之外的美好时光,同时他们也共有曾被战争戏弄的心灵创痛。两人的关系几经曲折,雪子最后选择陪伴富冈自我放逐到原始丛林密布的屋久岛工作。那里的潮湿和寒冷夺去了雪子的生命;富冈则不得不继续浮云般的幻灭人生。《浮云》虽不曾出现“反战”字样,却体现了尤为深刻的战争反思。它是电影大师成濑巳喜男代表作、日本女性电影最高峰的原著,作者是林芙美子 。

《独自打保龄》:美国社会资本的衰落与复兴

   一个社会的民主运转出了问题,应是公民生活发生了变化。作者帕特南加入到美国公民参与热情度降低、投票率下降的研究中,他敏锐地感到,当初托克维尔所描述的美国社区生活正在逐渐衰落,那种喜好结社、喜欢过有组织的公民生活、关注公共话题、热心公益事业的美国人不见了;今天的美国人,似乎不再愿意把闲暇时间用在与邻居一起咖啡聊天,一起走进俱乐部去从事集体行动,而是宁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独自去打保龄球。在他看来,这种现象意味着美国社会资本的流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复杂而不易确定的,但后果却是明确的,那就是公民参与的衰落。

《权力与建筑》:建筑是一种权力的雄辩术

  作者萨迪奇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建筑与权力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文中列举了许多20世纪著名的建筑、建筑师、富豪、政治家以及独裁者的事例,剖析了掌权者如何利用建筑空间来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树立自身和政权的形象抑或是陷入建筑的怪圈中不能自拔。建筑师在建筑过程中的地位十分尴尬,他们必须在迎合权力与审美追求的矛盾中小心翼翼地寻求自身的生存发展。在各种权力与建筑师争夺塑造建筑空间的斗争中,在建筑与掌权者、建筑师、政权、国家、文化、宗教的相互作用中,建筑与权力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的本质,都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详细

 

敦煌守护神:段文杰

   中国现代三大显学之一敦煌学的领军人物段文杰21日去世。他从事敦煌艺术保护、研究工作60余年间,独立或与人合作临摹历代敦煌壁画代表作380余幅,约140余平方米,成功复原临摹了《都督夫人礼佛图》等。他的临本,形象准确,色彩真实,技巧纯熟,代表了敦煌壁画临摹的最高水平。他发表了大量的敦煌学论文,并著有《敦煌彩塑艺术》《敦煌壁画概述》,成为敦煌艺术研究的集大成者。

 

令世界刮目看敦煌

    敦煌壁画和文本被发现后,失落世界多地,因为其是研究中古时期中西方文明的重要资料,兴起了研究敦煌学的热潮,发展成国际性的热门学科。段文杰曾师从吕凤子、潘天寿、林风眠、陈之佛、李可染、邓白等学习中国画,后受张大千、王子云的敦煌艺术作品影响,毕生奉献给敦煌学,长期担任敦煌研究和保护的领军人物,并主持了四届国际敦煌学大会,改变了“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局面。

 

两个梁启超:立宪还是革命?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去世。因为他在政治立场上的反复,我们分明看到两个梁任公,一个是推进改良与立宪的梁任公,一个是鼓吹破坏与革命的梁任公。他曾发表大量的鼓动言论,支持排满、革命、破坏和急进的变法。但1903年之后,他从美洲大陆归来,遂完成思想上的蜕变,变成一个坚定的立宪主义者,并成为清末立宪运动的舆论领袖。无论之后保袁倒袁还是与国共两党的论战,他都反对革命,还寻找第三党道路,他一直怀疑革命就是暴动,它既有巨大的破坏性,又难能保证革命后没有新的专制。

专题策划: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王德民

转发至: 搜狐微博 白社会 人人 开心网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