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都将迎来超级城市时代未来,亚洲将有一半区域被城市化,近十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政府将投入数万亿美元用于道路、火车、发电厂、供水系统和社会福利事业的建设。而他们完成城市化这一进程所需时间还不到西方国家的一半。 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神速,地产业坚挺最近发布的报告称,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13.39亿人,而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49%,如此神速的城市化世所罕见。二十年后,中国将拥有44个人口超过4百万的城市区,印度将拥有11个这样的城市。印度将有16%的人口在55岁以上,而在中国这一数字将达到28%。如此需要大规模建设,这正是开发商和建筑商的梦想。中国将需要建设400亿平方米的居住区与商业区的混合用地——相当于每两年新增一个纽约城。另一方面,印度需要每年建设7亿到9亿平方米的混合用地——相当于每年新增两个多孟买或是一个芝加哥市。【详细】 公共交通在轨道上飞跑中国可能进行公共交通革命——它已经计划在170个较为发达的城市里兴建新型地铁、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事实上,中国在这方面早已开始大力投资;仅在2004年到2006年间,其城市交通投资就增加了50%。不过,新德里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急需加快步伐。按照印度目前的地铁和道路建设比率,它将面临大规模的交通拥堵问题。要跟上目前的标准,印度每年需要建设350到400千米的地铁线路——但是目前的交通容量是过去十年建设的地铁容量的20多倍。 能源消耗成倍增加很难说未来中国和印度的城市化会给能源市场带来怎样巨大的影响。届时,中国城市对电力的需求将是今日的两倍之多,占到了全球能源消耗的20%。为了满足这种需求,需要对煤矿进行巨额投资,而这方面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买家。印度的电力目标也十分雄心勃勃——2012年前希望输电网发电量增加62000兆瓦。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到2030年,印度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增加近六倍。而中国将增加了近一倍。【详细】 超级城市的成本需要40万亿美元城市扩张将伴随着巨大的成本代价——在接下来的二十年中,中国需要35到40万亿美元,而印度则需要2.2万亿美元。除了所有的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外,中国和印度还需要大力投资提供各种服务——从教育到医保再到社会安全各个领域。由于中国65岁以上的人口增长两倍多并且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所以政府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建设的投资,投资金额由原来占GDP的19%提升到21%,以应对激增人口带来的变化。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强劲,但是支付如此巨大的投资也不是件易事。中国许多大城市能够自给自足,但是那些较小的城市和新兴地区已经面临赤字。与此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印度的城市投资还很低。【详细】
|
中国的人口已经达到13.39亿人,而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49%,如此神速的城市化世所罕见。 |
政府投资能改变超级城市的生活吗?如此天文数字般的超级城市生活成本,估计不论这样的投资何来,以及无论中国比印度多投资多少,超级城市时代,绝不是一个令人舒适的未来。我们希望的,就是让它晚来一会儿。 贫富差距大,一样就业难不论中国还是印度,贫富差距都会随着城市化进程而逐渐拉大。只不过中国城市人均GDP是农村人均GDP的3.5倍,而印度则超过五倍。不论在中国还是印度,城市的工作比起农村都更有优势,更富成效并且更有钱途。但是,中国的大学毕业生——每年增加26%——主要在城市工作,他们凭借自己的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寻找工作。印度城市大约3/4的新就业机会将由服务业提供。 堵城不可怕,最糟是交通瘫痪即使中国和印度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铺设道路、修建地铁,他们也仍然跟不上私家车和城市增长的速度。举例来说,在过去二十年间,中国汽车数量增长速度是公路的三倍。北京的交通速度已经低至不及伦敦的一半。而印度的状况更加糟糕,如果政府能照预计速度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话——20年大约耗费3000亿美元——那么印度的交通还是会陷入瘫痪。【详细】 油贵水也贵,服务质量差 中国最大的城市挑战也许来自水资源,实际上能够节省的水资源已经很少了。今天,大约70%的水资源用于农业,但是城市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的用水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即使水资源总量不成问题,但是空间分布不均却是个难题。今后数年中,政府将投入1200多亿美元用于水资源系统的建设以运输、储藏和管理水资源。而印度未来几年中,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部门的服务将供应不足。 |
超级城市时代,人口压力下的生活质量将会大幅下滑,政府投资真的能挽救这个趋势吗? |
不可低估的印度,不可忽视的另种生活方式印度,这个一直因其“肮脏混乱”被轻视和取笑的国家,似乎正在奔向与中国匹敌的地位。印度会超过中国吗?印度蕴含了什么能量,还为我们所不了解? 印度内生城市化,GDP增速要超中国据IMF统计,在过去20年中,印度的年均GDP增速高达5.8%,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名列前茅。目前,它已经是世界上第十大经济体。要是按照购买力评价来计算的话,印度是世界上第四大经济体。印度总理曼辛格在2010年雄心勃勃地宣称:“印度经济增长率有望在未来两年达到10%,与中国相媲美。”这并非不切实际的话—在中国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当中,下一个5年里GDP的平均增速被设定为7%。印度的GDP增速要超过中国,看来在短期之内就能够实现。虽然印度表面并不闪闪发光,其内核竞争力之强劲却是毋庸置疑的。【详细】 印度多元宗教文化并存,心态比中国更平和印度是一个有着多元宗教的国度,习惯“大一统”的中国人是难以想象的。著名的印度裔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在《善于争鸣的印度人》一书中提到,印度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拜火教和犹太教等多重宗教信仰。它们造就了印度博大精神的文化,比如克里希那提和瑜伽流行中国都市。中国有著名记者游印度曾写道:“这是一个有信仰的国度,对比中国社会的喧嚣和浮躁,印度人的心态十分平和。”这种平和,让印度在社会鸿沟和宗教分歧中,能够保持习俗的延续和在城市化中减少阻力。 【详细】 民主制度保佑印度可持续发展在马加力教授的著作《崛起中的巨象》里,观察了2009年印度大选:选举持续了一个月,7.14亿印度选民冒着40℃的高温投票,1000多个政党参选。有600万工作人员为选举提供服务—它并没有乱成一团,反而进行得越来越好。这套成熟的民主制度,帮助印度在独立不久就解决了饥荒问题,并且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比如1965年印度南方发生骚乱,但是他们却尊重英语并遵守殖民史留下的那套民主规则。印度人宁肯忍受弱势政府也不肯放弃民主制度,1970年代,当英迪拉·甘地试图建立国大党的威权专制时,她被选民所抛弃,直到她改变选举方针,才在1980年重新当选印度总理。正是这个制度,保证了一个有数亿神祇、23种官方语言和11亿人口的国家20多年持续发展,充当着政治粘合剂,并为国企改革,私人企业的国际化与飞速发展营造了自由的环境。 【详细】 自然成长的城市,还担心边界在哪吗?正如纽约从小城成长成数十个卫星城,印度的班加罗尔和新德里也在走向超级城市,然而在这里,你仍然可以看到大象在行走,看到售卖最新英文出版物的书店隐藏在大楼间……相对于《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动辄上万亿,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印度的政府投资,正如吴梦启在“真实的印度”一文所说,他们宁可牺牲效率更享受他们的民主、混乱和生机,用许知远的话来说,印度的城市是开放的系统,在空间上似乎保持着无限的延展。印度也有着城乡差距和贫民窟,但民间开放的心态、人口融入城市化的内生模式,尽管显得缓慢,但比造出来的超级城市更从容和稳健。【详细】 |
“印度是个多元社会,它创造出了民主的魔力,法治和个人自由,社群关系与多元文化。”一位美国大使离开新德里之前这样说。 |
责任编辑: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