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印度理工学院神话”是如何炼成的
NO.304 转发至: 搜狐微博 微 博
开心网 开心网
人人 人人
白社会 白社会
豆瓣 豆瓣
分享到新浪微博新浪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网易微博
分享到QQ空间QQ空间
评论

    2010年的给力电影《三个傻瓜》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小说《五点人:在印度理工学院不要做的事情》,里面虚构的“皇家理工学院”有极为浓烈的印度理工的影子。在印度乃至全球,印度理工学院都能称得上是一个现代神话。对印度那些被贫穷以及阶级制度压的喘不过气的广大底层老百姓而言,拿到理工学院的毕业证书是他们翻身的大好机会…【网友评论

改变信息世界的大学

印度史上最热门的出口产品

2000年《亚洲周刊》评选亚洲最佳理工学院时,创建于1951年的印度理工学院(IIT)以7所分校中的5所占据了前十强的“半壁江山”;2006年《泰晤士报》全球大学排行榜上,印度理工学院名列前50名,工科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麻省理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商业周刊》说的更直白,他们直接把IIT毕业生誉为“印度史上最热门的出口产品”。

它的录取率比哈佛大学还低

印度理工学院这所由印度政府主办的高等学府源源不断地培养出一流的工程师,且人才质量之稳定令全球企业界为之赞叹。它被视为是全球要求最严格的工程师培养摇篮,众多校友分布在全球各个行业的最高管理层。据印度财经报纸《印度经济时报》的报道,有超过2.5万名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在美国工作。成功的校友给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带来了极高的世界知名度,美国马里兰大学帕克学院院长曾致电该校卡哈拉格普尔分校的校长戈什,邀请“把整个毕业班送到马里兰大学”,并愿意为所有学生提供财政补助。特备值得一提的是,比尔-盖茨盛赞其为“改变世界的了不起的大学”。
    想要进入“印度高科技产业的摇蓝”就读有多难,看看这如潮水般涌现的学子就知道:每年至少有四十五万人参加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而在2010年只有一万三千人过关,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三,美国哈佛大学百分之七的录取率,相形之下都给比了下去。【详细

“神话”是这样炼成的

阶层、背景、社会关系都不再重要

“印度理工学院神话”是许多印度人从十来岁起就被灌输的信念——考上了这所大学,他们的阶层、背景、社会关系都不再重要,仅凭一张毕业证就能立足社会。为了考进这所学校,孩子们起早贪黑,早上4点半就起床去上补习班,上完补习班之后上正课,正课结束之后,晚上还要补习。以前,许多人会连续多年报考印度理工学院,在已经入学的学生里,有60%的人都考了两到三次。2007年起,联合入学考试出台了新规定,每人最多只能考两次。 【详细

起跑线相同:公平的考试制度

每一名想要进入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生都要参加联合入学考试(JEE),它是专为印度理工学院设置的考试,只考理科,分别是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科分别设置淘汰线,仅仅总分合格是不够的,必须每科都同时高于各自的淘汰线。笔试通过了,还要参加长达五天的面试,并在此期间按笔试的排名顺序选择自己的专业。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万卡特拉曼-莱马克里斯南出生在印度,当年他没能通过联合入学考试,与印度理工擦肩而过。招考的过程极为严格,就连印孚瑟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墨希都说自己无法把儿子弄进印度理工,“印孚瑟斯”是印度第一家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墨希被称为“印度比尔-盖茨”,他说:“印度理工没有腐败,这里完全凭本事吃饭。”他的儿子没考上印度理工,不得不遗憾地去念了美国加州理工。

学生自主创新,政府补助大力支持

印度理工学院在1950年代建校之初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就包含了“基于教科书式的流程,但鼓励学生主动创新”。每个从印度理工走出去的学生都应当成为“有创新意识的工程师或科学家”。学院同时还特别强调劳动的传统,土木工程系的学生要自己挖坑、倒水泥,钣金车间里常常看到印度理工学生挥汗如雨。
    以国际优秀大学的普遍水准衡量,印度理工学院的资源谈不上丰富,分校15所、学生3万多名,折合成美元,每年的经费约1.38亿美元。可是,在印度,它是个让羡慕嫉妒恨的“大户人家”,每年印度政府给其它几千所理工学院的补助,总和也不过区区438万美元,只是IIT的3%。 【详细

避开官僚体系,自主招生

1956年,印度国会通过《理工学院法案》,它使学院在很大程度上躲过了官僚体系的干涉,学生课程也由各个校区自行决定。“政府只是把它建了起来,然后就撒手不管了。而那些政府撒手的领域,基本上都做得很出色。”印度理工被赋予独立招生权,自行组织入学考试。入学考试举行四十年来,没有任何考题是重复的。

发展困局:国内的条件留不住人才

制定政策帮助贫困生

2002年起,一项名为“超级三十”的助学计划在印度创办,这项计划专门针对那些在印度理工学院读书的贫穷学生,为他们提供免费接受教育及食宿的机会。许多学生在入校前从未离开过自己生活的村庄,大学生活让他们第一次接触到多元文化。在印度理工学院,即使是新生们也常常带着一种舍我其谁的神气,颇为自负。

毕业生喜欢定居国外

印度理工的织梦人是一位名叫埃德舍-戴拉尔的印度贵族。印度独立之前,他就意识到技术应用将会在独立的印度扮演重要的角色。他提出了印度技术进步的战略:培养世界一流的工程师群体,建立完善的研究基础设施,开创奖学金体系,最终使学生能够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研究生教育。
    尴尬的是,自1953年建校以来,大约有两万五千名印度理工校友定居在了美国。印度理工孟买校区的S.P.苏克哈特姆教授在他1990年代出版的《真正的人才外流》一书中说,根据他的研究统计,美国吸引印度理工毕业生的最主要因素包括“舒适的生活”、“追求一流科学技术的使命”、“强烈的正义感和公平竞争的意识”。而印度令他们移居海外的负面因素则包括:令人窒息麻木的官僚政治,脏、乱、拥挤的城市环境,缺乏一流的工作机会。德布认为这些结论时至今日仍然适用。 【详细

留在印度无法施展才华

也有一些印度理工毕业生成功抵御了美国诱惑而留在了印度,积极投身于印度工业的发展,却发现所有技术设计都是来自国外,明明知道它有缺陷却也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不过是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我常常问我的学生们:你们的生命中需要什么?他们常常回答说:挑战。那么,什么是挑战?他们回答:做一些艰难的事情。所以我常对他们说:那就留在印度吧,因为这里的生活很艰难。”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胡拜地
2011/01/26
NO.303
游乐园是玩乐还是玩命
2011/01/25
NO.302
重金属污染悲剧何时休?
2011/01/24
NO.301
图书馆开放给乞丐何以成新闻?
2011/01/21
NO.300
华裔虎妈的教育观是溺爱孩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