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禁止高考成绩排名,掩耳盗铃罢了

高考是个筐,“炒作状元热”难禁

     2011年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文理科状元、北京文理科状元……火了。再次说明了,教育部的禁止“炒作状元热”并不能在现有的高考制度下得到解决,无论是在技术上如何围追堵截,一考定终身的唯分数论存在,任何措施都归于无效。

炒作状元热谁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

    炒作状元热确实起到了对应试教育推波助澜的负面效果,但是应试教育的根本还是为分数论的录取方式。反对炒作状元只能是教育部门为了平息舆论对教育改革不满的表面措施。而通过禁止公开高考成绩和排名,从而增加学校、媒体和高校招生者的炒作难度,并不现实。比如2007年重庆就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是重庆晚报以《重庆2008年三名状元解读成功经验》为题“公然炒作”状元,2009年更是出现了炒作何川洋,结果引出了他篡改民族身份,获取额外加分的丑闻。当县市地方将高考状元或者高分者多少作为政绩的时候,当这个指标影响到教育资源分配的时候,教育部尚未改变高考唯分数论的情况下,浇灭炒作状元热可能吗?【详细

因为状元热捂住成绩排名是因果倒置

    先有应试教育和高考录取“唯分数论”,后有人们对高考成绩和高考状元的强烈关注,后者是前者之果,而非前者之因。将应试教育归咎于高考成绩公开,归咎于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这是一种因果倒置,甚至是一种掩耳盗铃。教育部年年禁止炒作高考状元,但一直禁不住,其根本原因正在这里。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在教育资源分配、高校实力差异的客观条件下,考生希望选择最好的高校,而高校选择那些最优秀的考生,这都是自然的倾向,试图捂住盖子,打乱这种配置趋势,实际上并不是教育改革的方向。 【详细

考试为了选拔,排名又何妨?

    教育改革的方向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本意,并不是与应试教育水火不容。作为应试教育合理组成部分的“分数排名”,更不是教育的洪水猛兽,“有人的地方必有高下伯仲”,这是最简单的生活逻辑,平时把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搞得扎实一点,何惧最后一次概率性的排名呢?而在综合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中学需要仰赖政府资源竞争,教育部门的禁令只会令他们无所适从。在各个高校教学特色和办学实力有差距的情况下,哪个不想择优录取,获得自己希望的优质生源呢,考试既然是为了选拔,自然排名也很正常。 【详细

先有应试教育和高考录取“唯分数论”,后有人们对高考成绩和高考状元的强烈关注将应试教育归咎于高考成绩公开,归咎于媒体对高考状元的报道,这是一种因果倒置

处在无知之幕中的考生,填志愿的选择权呢?

    如果捂住高考成绩,禁止排名,那么每个考生只能知道自己的成绩。然而目前的录取往往都是各个高校按省区分配名额,考生填报志愿不仅要根据自己的成绩,而且更要依赖他或她的排名情况,否则掉档的风险加大,对考生的选择权和知情权都是戕害。

填志愿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排名

    上交大教授熊丙奇说,填报志愿重要的不是分数,重要是这个分数在全省考生中的排名。根据自己的分数排名,对应大学近年特别是去年录取考生的排名范围填报志愿是比较科学的。如A大学去年录取的是省排名8000到10000名的考生,那么只要你今年的成绩排名也处在这个范围内,就可以填报A大学。如果这个排名是不公开的,捂在教育考试院里,那么考生如何判断自己该报考哪所大学呢?把考生陷入囚徒困境,导致的结果要么是考生报考的保守,或者冒盲目错报的风险。这样做等于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而令高校在录取生源上徒劳增加选择的难度而已。【详细

罗彩霞案的“拼爹”游戏更难监督

     它还令整个考录流程不甚透明,尤其是在“罗彩霞事件”屡见不鲜的语境下,对分数和排名的讳言,很容易令低分者顺利玩上“拼爹”游戏,民众监督也会因为信息匮乏而无从做起;为了保证高考录取的公平性,就必须将高考录取置于阳光之下接受社会监督,而监督的前提显然是公众对高考成绩拥有知情权。高考成绩及排名是保证高考录取公正的关键信息。为了避免高考状元被炒作而对高考成绩秘而不宣,这既是一个利弊权衡问题,更是尊重不尊重考生知情权和民众监督权的问题。 【详细

考生和高校互选,要透明而不是捂盖子

     你可是说,教育改革的方向本来就是打破唯分数论,低分录取不一定就是拼爹,但是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教育部门提供了除此之外有更公平的途径吗?正当的抢生源,高校平等竞争,每个考生可以自由申请多所高校,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后根据这些学校的教育传统、特色,以及提供的奖学金,再做出取舍。在这样的抢生源中,选择权在考生手中,高校面对学生的选择,只有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改善教育服务。无论是美国的大学招生,还是港校在内地的自主招生,都是这种模式。

这些省份的孩子,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分数排名如何、是高是低——而在按分数填报志愿的制度下,必然意味着“状元”很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不敢填报国内一流的高校——这就不仅仅是对高校录取程序设置的门槛,也是对考生公平选择权的事实戕害。

教育公平,还要在高考外部推进改革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说,目前的改革仅仅局限于内部,如考试方式等,而外部改革推进不大,如评价制度等。何止是评价制度呢,如果高考的成绩和排名成为政府官员的政绩,而他们手中的权力又可以指挥调动各种资源,考生的利益得不到重视,那么教育改革有何意义?

如果像美国那样录取,谁还迷信考试分数

    高考成绩、名次、状元,说白了就是高考录取制度的直接产物——大学以高考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自然,高考的最高分,就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假如高考成绩只占一部分权重,仅是评价依据之一,就如美国高校录取一样,SAT只占25%的权重,谁还会在乎SAT的第一名呢?进行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做法,是改造产出以上产物的土壤。禁止公布高考成绩、名次,不过是掩耳盗铃罢了。美国香港只公开成绩而不排名次的前提恰恰是,考试分数只是综合评价里面的一部分,经过高校和考生之间多边的博弈,最终选择合适的对象。大陆现在不考虑改革录取评价方式,而先禁止公布成绩排名,是本末倒置。【详细

权力主导录取,高校考生再造滑铁卢

    最近几年,在地方行政等多方干预下,一些打算报考其他名校的高分考生也被“绑架”到北大清华。比如,2010年,湖北某考生文科604分,可在复旦任选专业。在去签协议的路上,接到了副县长5个电话,因为得罪不起,只好中途放弃,改报了清华。有的考生为此还被学校软禁,“玩失踪”,因为这样做地方官和教师可以升官升职。当权力遇阻代庖替考生取舍高校时,考生的选择权和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都被权力不断的自我强化蚕食,目前教育部门不在录取评价体系、政绩驱动、资源失衡配置上采取行动,而是禁止公开成绩、禁止炒作状元上发号施令,不能满足人们期望。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说,热炒不断的原因,在于背后的利益链依然存在并发生作用。【详细

教育改革不应总是“学费”交个不停

   当初将大学学历和户口、分配工作挂钩,一考定终身,把中国学生引诱上高考独木桥;为了打造若干所一流的世界知名大学,权力部门推出了“211工程”,“985”、“2+X”之类的拔尖计划,并通过数亿甚至数十亿的财政支持来让一部分高校先富起来,缔造了优质生源争夺战和状元扎堆。又促进了地方教育部门和中学将进入名校和升学率作为政绩指标,引发了经久不息的炒作状元热。教育部门挥舞着权力的指挥棒操纵着各方的选择,如今不思约束自己的权力,反而继续为“教训”交学费不停,甚至牺牲某些考生的权益而不惜。

就如美国高校录取一样,SAT只占25%的权重,谁还会在乎SAT的第一名呢?每个考生可以自由申请多所高校,而多所高校自主招生竞争生源,双方多边互选,而我们的教育部门舍不舍得放权呢?

责任编辑:北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