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商人成了替罪羊,我们离市场经济有多远

   在《公司的力量》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公司强则国家强。在市场经济下,优秀的人首先去经商,其次搞科研,最后去政府谋职,企业繁荣是多数人发家致富的根基。中国历史上计划经济的教训令我们痛定思痛,要走市场经济道路,要政企分开,要依法而不是依行政政策维护市场秩序。但是,现在的中国人似乎更相信“无奸不商,无商不奸”的传统信条,房子买不起就骂开发商,环境污染了就骂开工厂的。宁肯自己不消费也不许别人赚钱,动不动就要权力干涉,却不在意权力也有扩张的倾向。对权力的盲信和对企业的偏见,是对经济体的双重威胁。在攫取市场资源的权力面前,除了特权者,无人是赢家。
   真正的市场经济是法治的经济,政府必须明确与市场的边界,企业则可以在不违反市场规则的情况下,自由地赚钱,赚多少,都不受“红眼病”的嫉恨,无论是政府还是其他个人。

茅于轼:房价高是开发商抬上去的吗?

    开发商一直被看作奸商的典型,恨不得人人骂之。《人民日报》调查超八成的人认为调控力度不足,要求继续加大对开发商的打压。可是,市场经济就是为了赚钱,没有哪个商人不想抬高价格多赚的,之所以不能想涨价就涨价,是因为供需决定价格。权力对土地和政府的垄断,实际上决定了商品房的供给;而权力对社会财富的分配又决定了消费需求,开发商只能在卡脖子和挨骂中喘息。【详细

李洋:民企在GDP和环保运动的夹击中沦陷

   当GDP唯一的时候,一些政府拼命地招商引资,给企业的摊派不断加码,不管污染与否,当环保目标期限来临的时候,就不顾企业死活。其中多是民企受害,国企倒是可以趁机挤兑掉民企。民企的命运,如果要由政府的政绩标准来决定,并随时可能成为畸形经营和舆论讨伐的牺牲品,那谁又来为这一损失买单? 这是对公司和个人的财富侵犯,而政府本来是保护民众合法财富,并承担公共责任的。【详细

中国的小老板:背负骂名在贫穷边缘挣扎

    曾有媒体报道也有小老板网曝过年给各个政府部门送礼的清单,这对那种靠经营早餐店、小超市或跑跑运输的小老板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税负之后的重大额外负担。还有纷繁复杂的各种审批收费,小老板为了生存不免会投机取巧、造假掺毒、坑蒙拐骗,成为人人鄙视的奸商。背负着骂名和沉重商业外成本的小老板,很难在市场上发展壮大。【详细

 
往期回顾

杨伟中:台式民主乱不乱?

   “台湾民主很乱”,是很多大陆民众的看法。这是基于一个前提:台湾在政治转型以前很“静”,很有秩序,而且只要维持原来的威权体制,还会继续“静”下去。这个前提,根本不存在,不是事实。戒严期间,一个文人写领导人的传记被黑社会跨海枪决;家里藏本不该看的书,会被“涉嫌反叛”而发配偏远;看病、入学、求职、去官府办事,人人绞尽脑汁走后门;没有人遵守什么法的秩序。如今的台湾,政治的确未臻完善,社会不公不义的事情还是不断发生,但总会有人在关注,他们可能是小小的民间团体、志工,但不会有公权力敢出来剿灭他们。有党争,但不用担心公权力会堂登入室,破坏你平凡的人生路。这点乱的代价,比起那威权高压下勉强制造出来的安定假象,算不了什么。【详细

刘瑜:如此优雅的平庸

   《影子写手》几乎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的电影:围绕着是谁将英国推向伊战,经过一番调查又是CIA这个倒霉蛋。如今不批判CIA批斗谁。批判宗教极端分子可能会受到他们的激烈抗议,批判恐怖分子小心人家穿着自杀炸弹去你家拜访,批判专制政权中的独裁者当心人家外交部抗议,柿子还是要找软的捏,只有骂中情局政治上最安全——CIA总不能组织员工到导演家门口抗议吧。再说这个鼻青脸肿的CIA身上已经被踏上了一万只脚,再来第一万零一只又何妨。批斗CIA岂止安全,还华丽丽呢——观众们血管里时速500公里的正义荷尔蒙正在寻找出口,请给“打倒”这个动词一个宾语吧,一个简明扼要的宾语,一个喊起来嘎嘣脆的宾语,现在波兰斯基把这个宾语交给了观众,谢谢导演,打倒CIA,哦耶。 【详细

任志强:破鼓仍有万人捶

   为什么不能用增加土地供给、调控金融、用利率与货币等手段调节市场、平抑价格,却硬是咬着不增加土地供给的一根上吊绳,坚决不放开商品房土地的供给,反而用其他方式来打击消费与改善需求,用限价和限制购买来扭曲房价。房地产开发用地仅占当年全部用地总量的不到5%,而纯商品住宅仅用了当年占用土地量的1.5%。难道就不能拿出5%的当年用地解决商品房的供给问题?这始终是市场化的一个死结。其实,一切在商品房之外。投资总额、信贷规模、货币总量、土地的垄断与短缺、税收政策、贷款利率……但确硬要用商品住宅的价格解决商品房之外的问题,只能是天大的笑话。糊涂的政策最终只能造成糊涂的结果,把房地产这张破鼓锤得粉碎也无法解决城市化与居民住房的问题。【详细】 

那五串串骚:排名必分先后

   中国官场排名学博大精深,娱乐圈也特别讲究这一套。最近姜文执导的电影《让子弹飞》在北京做宣传时,娱记们发现,只有女配角刘嘉玲捧场,男主角葛优、周润发(此处排名不分先后)都缺席,何故?制片方透露:“主要是因为海报上的排名和位置闹出来的问题。上一款海报和这一款海报都是葛大爷排在最后,觉得有点别扭。”神木郭宝成为什么“被贬”?据说乃是因为他当年推行免费医疗属于擅作主张,没有事先向省、市领导透露,还曾因为神木模式受媒体质疑而遭到上级批评,被认为给政府抹了黑。如此看来,郭宝成应当是违反了当地官僚系统内排名必分先后的森严秩序,犯了这方面的大忌而丢了实权。政坛本是男人的天下,如今国外女性凌驾于男人之上,但这有什么要紧的呢?【详细

 
 

    朝鲜劳动党代表会议召开前夕,记者用镜头记录了朝鲜人民的一部分生活影像。

朝鲜青少年在平壤“五一体育场”表演大型团体操和文艺表演《阿里郎》。《阿里郎》由朝鲜10万名青少年和专业艺术工作者参与演出,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2007年8月,《阿里郎》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朝鲜首都平壤的万景台少年宫,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小合唱。

这是8月13日在朝鲜首都平壤拍摄的尚未完工的柳京饭店。柳京饭店呈金字塔形,高330米。从1987年开始建设。


一位朝鲜少女参观平壤大城山革命烈士陵园。

图片来源: 新华网

 《谁为伊斯兰讲话?》:被理解被代表的伊斯兰

    伊斯兰教是问题吗?这些年来,世界舆论和学界没少打嘴仗,代表伊斯兰说话。伊斯兰革命、反西方、恐怖主义、穆斯林女性符号…… 它们所引发的威胁又被发达的现代传媒所复制、再生产,直至被放大。作者埃斯波西托研究伊斯兰,大名鼎鼎。他站在萨义德的立场上以实证研究来“为伊斯兰说话”。他用大量数据说出了一个常识:伊斯兰世界和穆斯林是多元的,不是铁板一块;绝大多数虔诚的穆斯林是爱好和平的,都反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恐怖主义者未必是虔诚的穆斯林,更可能是政治激进主义者;穆斯林女性对自由有自己的理解等等。他创造了一个非常著名的词“伊斯兰恐惧症”(Islamophobia),该症状使得伊斯兰被妖魔化。 【详细

《吉迪恩的号角》:美国式上访并改变司法

    《吉迪恩的号角》讲述的是:美国式“上访”者吉迪恩,曾经是一个惯偷,一次他所在的台球厅丢了不足百元钱,他被怀疑是作案者。在法院,他申请给他指派律师,州法官认为于法无据驳回。他“上访”到联邦最高法院那里,大法官们基于对宪法的解释,认为无论穷富获得律师的辩护,都是社会正义的必要条件。吉迪恩,歪打正着成了1950到1960年代美国权利革命 的弄潮儿,正是在这场伟大的民权运动中,黑人、妇女、刑事被告、同性恋、残疾人这些一度受到歧视的边缘群体开始觉醒、呐喊,为自己的平等权利而抗争。“刁民”吉迪恩代表了获得相同正义的伟大原则,我们所享有的许多宝贵权利往往就是由这种人争取的。 【详细

 《曹禺自述》:写《雷雨》源起一两个兴趣点

    曹禺自述道:屡次有人问我《雷雨》是怎样写的,或者《雷雨》是为什么写的这一类的问题。老实说,关于第一个,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第二个呢,有些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也许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在我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在起首,我初次有了《雷雨》一个模糊的影象的时候,逗起我的兴趣的,只是一两段情节,几个人物,一种复杂而又原始的情绪。 【详细

《时代的噪音》: 从狄伦到U2的抵抗之声

    这本书的文字书写从二十世纪初到我们所处的二十一世纪,西方音乐人如何用音乐制造噪音,以反思时代、纪录历史,或者追求改变社会。从狄伦到U2,除了深刻分析这些重要音乐人的创作理念,本书也试图刻划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反抗史:从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与工运早期阶段、三四十年代的左翼运动、五零年代的麦卡锡主义,六零年代的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七八零年代的经济转型和里根的新自由主义,以及九零年代的全球化/反全球化、战爭与和平、发展与贫穷。所以这本书的读者不只是摇滚乐迷,而是一本反抗的文化史。《时代的噪音》则以更诗意的文字与更深刻的分析,深化我们对摇滚文化、抗议行动与历史变迁的理解。【详细

 

老年露丝去世:海洋之星永沉海底

    曾在影片《泰坦尼克号》中扮演老年露丝的演员格劳瑞亚-斯图尔特去世。格劳瑞亚演的《老黑屋》,美丽得让你不能呼吸,在《百万美元酒店》(2000年)和《迷失天使城》(2004年)中,寥寥几个镜头就将人物性格活现。她是好莱坞角落里不起眼的灰姑娘,她被镁光灯万人照耀时已经88岁,她那样平凡,平凡地让绝大多数人只知道她是老年露丝,但她干净用心去诠释每个角色。【详细

 

音乐“魔法师”:查尔斯·麦克拉斯

     麦克拉斯作为业内公认的超一流天才音乐家,既作曲又指挥,还善于从故纸堆里发掘宝藏,改编或修订作曲家总谱,造成出人意表的表演效果,广受乐坛赞誉。麦克拉斯首先是诠释雅纳切克(连接捷克音乐新旧时代的桥梁)歌剧的权威,他以莫扎特歌剧为基点,将曾经照耀布拉格的光芒“加持”到蒙尘经年的《死屋手记》《卡嘉·卡巴诺娃》《狡猾的小狐狸》《马克罗普洛斯事件》《布鲁切克先生的旅行》以及《耶努发》上。他就像深奥寓言的解释者,用更加古老的语法打通了当下面临的隔阂……【详细

艾迪·费舍:一个伟大的声音远去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费舍尔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男歌手,他的唱片销量达到了数百万张,在1950年至1956年之间,费舍尔就有19首个人单曲打入美国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前10名,包括《Wish You Were Here》、《I'm Walking Behind You》、《Oh! My Pa-Pa》和《I Need You Now》四首冠军单曲。他与女星泰勒的婚姻成了一桩丑闻。但不能掩盖他在音乐上的价值,后来被摇滚歌手翻唱和引用。 【详细

专题策划: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王德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