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非新闻文章

李洋:减排一刀切

来源:第一财经周刊 作者:李洋
2010年09月30日00:10

  什么法律,什么市场竞争秩序,它们都抵不过政府的一声令下。

  从7月底开始,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省政府先后对省内高能耗、高排放的行业大范围限电甚至断电。以钢铁行业为例,强行拉闸限电已造成四成产量削减。在钢铁第一大省河北的一些县市,甚至连居民和医院用电都受到限制。

  一向对环境保护这种产生不了GDP的事情并不太上心的地方政府,为何突然如此热心于节能减排?原来,它们的大限快到了—国务院在“十一五”规划中,把单位GDP能耗也作为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一,并硬性规定至少要在5年内将能耗降低20%。

  对于那些尚未达标的重工业大省来说,目前真是时间紧任务重。于是,它们便想出了拉闸限电的办法。

  在分税制下,地方政府的利益原本跟企业是一致的。过去,正是为了互相攀比GDP数字,地方政府批准了过多高能耗项目。而大批钢铁、水泥公司的出现,虽然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增长,却也因政府的干预而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局面。

  于是,拉闸限电似乎成了一举两得的“好办法”。既为地方政府控制了单位GDP能耗指标,也一并解决了头疼的产能过剩问题。限电影响的大多为中小规模的民营公司,虽然部分大型国企也受到了一定牵连,但这次却成了它们挤掉和整合中小竞争对手的好机会。

  过去,为了躲避国家淘汰落后产能的政策,不少民营企业都把小高炉拆掉,新建大型高炉,以此进行“技术装备升级”,避免被关停或并购。而这一次,它们的日子却真的难以为继了。唐山市最大的一家民营钢厂厂主说,拉闸限电已让其损失了1.6亿人民币,每天停炉的损失高达200万元。

  谁来为这一损失埋单?在未制定合理的退出机制之前强行停产,这是对公司和个人的财富的侵犯。而政府本来的作用应该是保护民众的合法财富。

  另外,这种在行政胁迫下带来的产业整合却未必是合理的。它只能实现生产要素的整合,却未必能像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然淘汰之下,实现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尽管因为这种全国性的钢厂停电而出现的减产、停产,造成了钢价的强劲上涨,比如,武汉、山东、山西等市场出现了200至300元/吨的大涨,但这种依靠行政干预带来的市场供需变化又能持续多久?只要中央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和给与其的财政权力没有改变,产能过剩局面就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楼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政府接连出台“史上最严厉”的政策来打压房价,但到目前为止,收效甚微。利用行政干预市场也许能在短期内通过专制的手段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一旦市场产生泡沫,局面就会变得难以控制。与香港的高房价是由开发商赚得大部分利润不同,中国内地的房地产利润大多由政府分得。只要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的事实没有改变,只要分税制下地方政府的急功近利心态没有改变,楼市就很难获得健康发展。

  政府想让中国经济走出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是件好事,类似钢铁、水泥和有色金属等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行业也确实需要治理。但如果政府仅是通过层层施压的办法,凡事都依靠硬性指标和数字来考核,如此一刀切和生硬的手段恐怕将会令事情适得其反。

  保护环境、节能减排本是一件需长期执行的政策,不可能依靠短期内的突击来完成。中国已经在环境保护方面出台了大量的法规,但正是因为行政权大于法律的事实,导致它们迟迟没能得到合理执行。

  说到底,又回到那句话上来—权力和资本的纠缠只能使中国离真正的市场经济渐行渐远。

(责任编辑:王德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