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匆匆下台,成为澳大利亚二战以来第一位无法连任的总理。陆克文被指责只注重身边那些还乳臭未干的政治家的说辞,而不去倾听经历过工党长期斗争运动的高层人物的意见,“专断独行”终引发内忧外患。而这位“中国通”,也并未如预期的那样带领中澳关系进入蜜月期。【详细】【网友评论】
![]() |
“中国通”陆克文为何被迫下台? | ![]() |
![]() |
经济安全高于个人感情 中澳关系的发展跟澳大利亚是不是“中国通”当总理没关系,陆克文上台这几年并没有因为他会讲中文,中澳关系就有多么突飞猛进的变化,反倒是因为他会讲中文,自恃跟中国有交情,他做了很多在我们看来有点匪夷所思的事情。中国铝业和力拓、必和必拓的合作,被澳大利亚摆了一刀,不能不说与国内舆论过于信任陆克文与中国的渊源有关,对他的期望超过了他在其政治生态中的表现。人家可不讲究什么几百年前是一家。【详细】 |
澳政客对中国谈不上谁更友好换掉一位总理是不是会改变路线?很难说,因为澳大利亚毕竟是一个单一经济国家,它完全依赖于它的铁矿石不断价格上涨创造财富。而我们看重的澳大利亚也就是铁矿石,从这个角度来说,相信中澳关系未来还是围绕着铁矿石的价格,会有不断的博弈,这个时候谈不上谁对谁更友好。【详细】 |
民主国家,记功更要纠错澳大利亚是多党制国家,政府结构是三权分立的,决定一个总理命运尤其是对外政策的,不是个人与其他国家的渊源和感情,他的决策首先要保证其政治地位,保证其所在政党的利益,更进而要受公民选举的决定。消费税和资源超级利润税的改革,事关澳大利亚企业的利润,事关公众的就业和福利,公民利益至上不容侵犯,换人理所应当。尽管陆克文不顾与中国的渊源,在外交尤其是国际铁矿石价格上为国民谋取了不少利益,但是改革的失误更令人无法原谅。【详细】 |
![]() |
那些我们误判的外国领导人 |
![]() |
![]() |
依靠领导个性外交并不靠谱 领导外交,被认为是国际社会外交之间一种特殊方式。领导人的私人交往确实能够增进两国之间的了解,而那种战略性的会话往往也能打开外交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比如中美建交时的两国领导人的秘密会晤。但是,就像中美两国之间关于台湾问题的解决,结果双方领导人发表了多次联合公报,尽管每届总统都会承诺不干涉中国内政,但是到了具体的外交政策,那些国会议员却不买总统的帐,因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决策过程本来就是多方参与的。尽管,我们与建交后的美国多任总统都有密切的联系,但仍然无法解决根本分歧,这就是依赖领导个性外交的恶果。 |
国与国之间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基辛格曾经批评说:“在美国有许多人倾向于把外交政策看作是精神病学的一个分支。他们因此相信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样的。他们喜欢治标而不是治本的办法。人们常常把西方和苏联的关系归结为苏联新领导人的个性。受过些许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人应该强调客观条件比个性重要。”首先必须承认像前苏联等某些政府制度过于依赖个人,领导人掌握决策权,又掌握媒体,但是在西方民主国家不存在这个问题。他告诫中国的学界也应该多点马克思主义的外交观。 |
给外国领导人贴上个人标签 我们有很多对外国领导人的误判,以至于事后的表现令人大跌眼镜,民众从媒体得到的信息反而愈发看不懂。比如对日本内阁频发更替的预测,小泉纯一郎以近70%的民意当选首相,媒体却认为小泉干不下去,原因是因为他是日本自民党旧体系出来的,又那么个性,与周边国家关系不好,会像戈尔巴乔夫一样,但是却没想到小泉不仅在任内完成了尖锐的邮政改革,令日本经济出现“冰冻”期后的复苏,而且还成为日本二十年任期最长的首相,并没有挑战中日关系令局势恶化,先内后外而非右翼极端爆发。【详细】 |
血统论外加党派政治偏见 相对日本,我们在报道那些多党制国家的时候,往往总是给某个领导人贴上政党意识形态外加个人标签。比如小布什政府,中美关系考虑到小布什的班子多来自他老爸,他老爸是谁,曾经在中国从事情报工作,当总统的时候与中国关系冷到低谷,还发动海湾战争,他们的共和党班子是典型的战争班子,鹰派班子,引用媒体的说法是:上台伊始露“凶相”。加上他和小泉“称兄道弟”【详细】,不仅中日关系就连中美关系也没得谈。可是,911事件之后,小布什马上就到上海与中国会晤,次年2月再次访华,第二任期的开始不久又再次访华,还到北京奥运会捧场,小布什与中国的关系之亲密,远远超出了人们当初对小布什吊儿郎当的鹰派认知,也超出了小布什政府所谓的战略竞争对手而非战略伙伴的宣传。为什么这么大的反差,就在于媒体总是喜欢炒作某个领导人的某些口头宣言甚至断章取义妄加臆断。比如奥巴马,媒体全面炒作其与肯尼亚、印尼的渊源,到现在他都没给这两个国家什么好处。最本质上,媒体还是缺乏对美国外交决策机制和整个政体结构的了解,奥巴马的对外援助不是大笔一挥就OK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创纪录”第4次访华】 | ![]() |
![]() |
选票之下,民意和问责制决定政客和外交命运 |
![]() |
![]() |
加强对别国政治游戏规则的分析 民主体制下的政治领导人不过是一个政治角色,这个角色如果换做他人来做,实质意义也没有什么变化,他们就像民主体制和党派政治牵引下的政治主体,永远不可能逃脱人民的掌握。外交政策上的信息公开,能够让民众很方便地了解,他们的领导人在做什么,有没有徇私舞弊的行为,有没有里通外国的行为,就像鸠山政权一样,在美军驻日基地上的犹豫不决和软弱,终于成为国内反对党和竞争者的把柄,不得不黯然下台。 |
长期以来,我们信奉人民外交的原则,可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往往恪守外交官们的专业主义,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合法性,是媒体灌输给民众的,让民众参与到外交的决策过程中,还应提供体制支撑。尽管,政治家并非是单纯玩偶,可以发挥影响,但是这都必须是他和国内各方利益博弈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走出个人英雄主义和唯心论的泥沼,增加制度、结构和现实利益的分析。 |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