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乾隆时期的瓷瓶在英国拍出超过5亿人民币天价,震惊英国媒体,而竞拍者大多还都是中国人。有英国记者感叹称,天价购文物背后是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消息传回国内,国人也不淡定了,开始议论这种用天价挽救流失文物的举措究竟是很给力还是人傻钱多…【详细】【网友评论】
生意场讲究“物有所值” |
全球最高价无法激发普通民众的自豪感国人对富豪们的这些举动向来见怪不怪。在铺天盖地的网络跟帖中,鲜有中国网友对富豪们的这种举动表示赞叹。一来参与竞拍的都是中国人,中国人在拍卖场上相互竞价,“便宜”的只能是外国人;二来即便是这个乾隆瓷瓶创下了中国艺术品全球拍卖最高价格,它也很难激发起中国普通民众的自豪感,这些貌似惊人的虚无“之最”离国人的价值认可已经渐行渐远。 |
富豪不等于傻冒拍卖归根结底就是一单生意,生意场总该讲究个“物有所值”吧。一个仅仅估值1285万人民币的清代瓷瓶,竟然以5亿多元的天价去换回来,想必有商业头脑的人是高兴不起来的。尽管现在中国富豪多起来,也被世界所公认,但富豪不等于傻冒。看看吧,这个天价是怎么被一路“槌高”的。“在拍卖会现场,竞拍者几乎全是华人”,“竞拍最后阶段,每一次出价都以100万英镑递增,这时只剩下了数名竞拍者,他们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商人”,最后“天价拍下这个瓷瓶的是来自北京的”。【详细】 |
富豪们玩的可能只是心跳中国的富豪们寻求“刺激”的新闻早已见怪不怪。5亿天价拍回一个乾隆瓷瓶值不值?富豪为何不把这天价巨款作为慈善捐款?这5亿元如果能够用在农村教育或者幼儿园建设上又能解决多少实际困难?为什么中国富豪常常视这些实际情况不见,偏偏选择“瓷器爱国”?富豪们竞拍这些文物,最有可能的心理动机是,这原本只是艺术品投资,他们玩的是心跳,离真正的爱国似乎还差了那么一些。 |
夺宝是个闹剧,爱国是张皮 |
炒作披着“爱国”的皮其实,这些出高价竞拍的人并不蠢,他们被老外以“爱国”的名义绑架后出了大价钱,他们同样能以“爱国”的名义绑架其他中国人,卖得更高的价钱。收藏拍卖市场上的疯狂,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种“爱国主义传销”中激发的。这种被利益裹挟的爱国主义,让我想起某种“放生池慈善”:忽悠我们这些善人从他们那里买王八放生,我们放生完后,他们再捞起来继续卖钱,如此循环往复,放生成为一种生意。 |
天价夺宝更像炫富与斗富闹剧 在实干爱国上,我们总是缺少一些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人,但在“虚务爱国”上,却人才辈出,屡有爱国新人怪招出现。在此类的文物竞拍中,既然参与竞拍者都是中国人,大家都有一颗爱国之心,又何必这样哄抬物价呢?虽然对个人而言,瓷器在谁手中是有区别的,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不管哪个人拥有都是这个国家在拥有。可是,他们为什么还要自相残杀,自投别人设置的圈套呢?因此,这种“瓷器爱国主义”的动机是值得怀疑的,只怕有人从中暗动手脚,给人当帮凶来宰自己的同胞。如果真是出于爱国之心,中国人之间又何必互相“拆台”,让外人从中渔利呢? |
做慈善这股热情劲就没了 相反,我们的富豪做慈善事业、救济穷苦并没有如此大方,两年前《中国青年报》报道,近10年来,中国人均慈善捐赠仅为1.7元,这足以说明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滞后。2009年,其捐赠占GDP的比例仅为0.01%。这是中国慈善事业的是一个短板,更是一个羞耻。 |
爱国不是头脑发热,也需要回归理性 |
老外玩忽悠,上当有点愚蠢当然,不排除有些人是在爱国,以为文物买回来了就保住了老祖宗。但老外有时候挺很坏,他们知道国人的这种爱国虚荣,就“忽悠”国人花大价钱去买当年从中国抢走的文物。其实,按真正的文明做法,这些国家应该将这些从中国抢走的文物归还给中国。可他们并没有归还的意思,而是利用中国人的爱国心、忽悠国人花高价去拍卖。竟还真有许多富人愿意这么干,被老外的炒作哄得团团转,正如有网友所言:那些花巨资买回被英帝国抢走珍宝的中国富人,的确有些“愚蠢”。 |
瓷器爱国经不住推敲进一步看,中国流失的文物众多,据不完全统计,在全世界47个国家200多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中国文物164万件。如果我们都以“瓷器爱国主义”的方式去弄回来,势必会对炒作中国流失文物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那样的话,我们就是把家底掏光也没用。别人甚至会一边数钱,一边在背后骂你是傻帽。瓷器是易碎品,“瓷器爱国主义”也是脆弱的。 |
表达爱国意愿也要理性 在19世纪,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抢走所有珍宝,这是一个大国背负100多年的耻辱,但用这样的方式花巨资买回被英帝国抢走珍宝并不荣光,本来可以用几百万,最多也只需一千多万元买回,结果花了5亿元,这种慷慨不仅仅是网友说的“愚蠢”,同样也是一种耻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爱国主义?在我看来,爱国意愿的表达同样需要理性,我们不要忘记,这是从强盗手里买回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