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非新闻文章

梁文道:只剩下了围观

来源:《新世纪》-财新网 作者:梁文道
2011年02月09日19:29

  也许我们都忽略了,“维基解密”的杀伤力其实是有前提的,那便是阳光与透明的力量。一旦把掌权者和大机构那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暴露在公众的目光之下,那些神圣而不能侵犯的权贵便会变得如小丑般可笑,陷入一种尴尬,最后迫于舆论的压力(如果不是法律压力的话),更改问题重重的既定做法,甚至黯然下台。信息的公开与舆论的生成是一组连锁反应,前者是大家发现了国王原来没穿衣服,后者是大家开口嘲笑国王的窘态。我们相信信息与舆论,是因为按照常理,它们有可能开启和引领更多的目光。而目光,它是可以改变现实的。

  于是许多人便欢呼微博的崛起了,他们认为微博就是信息、舆论,以及公众的目光。经过无数人无数次的转帖和传播,一椿事件的内情会逐渐暴露,细节会逐渐丰富;更厉害的是它会触发大众情绪,引生出一股沛然莫之能御的浪潮。

  的确,微博是种不一样的新媒体。比起上一代的博客,它的门槛低得太多,表达意见只需要一句话。微博灵敏机动,一个被人追赶到厕所躲藏的女子,可以用手机向她不认识的人群求救,一个路人,也可以上传那名女子最终被人困在车上的图片。微博还是主动的,你不是论坛上一条热帖背后点击率的十万分之一,也不是在一篇博文后头留言回应的客人;你就是那个信息传播者,你自己就是主人。所以,微博才会使得网民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能量,难怪他们要说“围观就是力量”。若再加上传统媒体的大胆改革,我们可以把中国互联网这十数年间的演进,看成是目光的扩大与强化。这目光越来越锋锐越来越立体,它看到的东西更多更准。

  但问题始终是目光真的有作用吗?我们见过媒体报道使得“孙志刚案”改变了中国强制收容的政策,也见过博客的揭发使得“华南虎”成为一个大型的笑话。表面上看,它好像真的管用;然而,这两件事的性质和影响的范围相去何其之远?为什么只不过是揭穿了一个地方上小小部门参与的骗案,大家就已经兴奋得难以自已,把它解读为该年度最重大的“公民胜利”之一?

  同样地,在号称“微博元年”的2010年里头,我们的围观又起到了多少作用呢?全中国的微博使用者一起关注过那么多件大事,后来都怎么了?“我爸是李刚”这事够大了吧?它在微博上触发的转发次数够多了吧?大家关于它的讨论够热烈了吧?可它究竟还是不了了之,神秘地隐退在舆论围观的界域之外。就像当年传统媒体和网络论坛都很关注的“黑砖窑”奴工,救了出来,但到底还是神奇地再度失踪;又像许多公开被谴责过的失职官员,虽然离职,但最后还是奇妙地再度上朝甚而升官。

  身为媒体的一员,身为中国社会的一分子,我当然不愿否认媒体的功效与社会的活力,更不会对大家曾经取得的成就视若无睹。然而我不能不悲凉地提醒,也许目光和舆论并不如我们以为的那么有效。只要把过去一年被围观过的重大事件列表,再一一追索它们的下场和结局,我们就能发现围观到底多有力量了。可是主张围观很有力量的朋友好像都不太愿意这么做,是怕打击志气吗?当然我们还可以借用人类学家的说法,形容这是“弱者的反抗”。然而“弱者的反抗”究竟要强到什么程度才是有意义的反抗,又要弱到什么底线才不致沦为阿Q的自嘲?

  更悲观点说,我甚至要大胆猜测这里有一道相互逆反的趋势:一方面是参与者日众、声势日壮的目光,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不被动摇的现实;从当年的“孙志刚”到现在的“李刚”,目光和目光所在的现实都变得更加刚强。

  目光与舆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管治者和被管治的社会就像一具机器和它身处的环境一样,前者总要从后者那里接收反应,然后回馈到既有的机制之中,修正逻辑,再调校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我现在最担心的是明明路面越来越坏,满地坑洼,走在上面的汽车却可以不受刺激,继续行驶。这说明那部汽车有自己的强大逻辑,它踩在地上,但不必顾及地面传来的信息和刺激。它和外在环境绝缘,只对内在部件负责,依循自己既定的路线。从某个角度来讲,你也可以说它是辆很有威力的好车。

(责任编辑:王德民)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