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文化评论

“围观春晚”的文化生态意义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吴祚来
2011年02月09日09:30

  我们有时对一部电影或一场演出的质量与内容并无把握,但又不得不去看,因为媒体报道甚至炒作,将其弄成了一次文化事件,你如果不去围观,可能就失去后续的话语权。你去看可能并不是为了欣赏,而仅仅是为了后续的话语交流,或批评。

  春晚办了近三十年,刚开始时,它与电视机的普及相伴随,人们看到电视,不管是什么内容,都觉得新奇、有趣,而央视适时推出春节晚会,这无疑是锦上添花,雪夜炭火,但人们一时并没有发觉,它已深深影响了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态。没有春晚的时候,孩子们在一起放鞭炮,串家访户,收获糖果、花生,还有长辈们的祝福,大人们互相拜访,贺年守岁;有了春晚之后,民间自娱与交流活动被终止了,孩子们也无所适从,大人们围观电视机前,看成人们喜欢的节目。

  电视机摆放的位置,我曾撰文分析,它取代的是祖先牌位,处在全家人最容易看到的焦点位置,它既是通向外部世界的窗口,也是带来欢娱消遣的空间。春晚的出现,又完成另一次取代:民间社会互相问候与守岁被取代了。所有人开始与遥远的北京娱乐界隔空交流,接下来,在大年初一,人们会不自觉地热议春晚内容,觉得哪一曲很搞笑,哪一处有破绽,还会有明星背后的绯闻或逸事。

  这种状况十五六年前我就注意到,当年回乡下,年初给亲戚拜年,其家里的年轻人互相交流对春晚的感受,但他们更喜欢自我表达,并不太重视对方意见,当然对我这个来自北京的亲戚的观点,也一点没兴趣。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春晚更多的是一个人的娱乐活动,人们更看重自己的文化或娱乐体验,与其他无关。

  春晚不仅仅已成除夕夜的文化背景,人们也根据自己喜好,自选其中的内容。所以,想宣传什么或想表达什么,可能只能是编导者自己的想法,别人会寻找自己的娱乐线索与内容,借题发挥。文化评论人潘采夫就一语惊人,他发的一条微博成为年初一的热门帖:

  @潘采夫: 【林志玲有多棒】:为迁就周杰伦,林志玲穿上了平底鞋,这是照顾人。没成想董卿踩着高跷上来了,比志玲还猛出半头,而且上台就招呼林志玲到她身边,但林志玲一眼识破了,反而先低头看董卿脚下,再后撤两步,保持距离,这个动作,让观众们明白了董卿有多不地道。

  潘采夫的帖子一上传,就有上千条转载与跟帖,网友们热议道,难怪总觉得林志玲躲着董卿,是因为这个缘故啊。这当然不是科学发现,也不是艺术原创,而是“趣味发现”,一个小小的提示,就会使人们回想现场自己的某些忽略,趣味也就生发出来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些林志玲的粉丝也对林志玲机智的现场对白盛赞有加。当主持人董卿笑林志玲要给魔术当托儿时,林反讽道:“当托这事儿您比我有经验。”网友甚至将这句话捧为春晚经典台词。

  我想说的是,春晚不仅仅是春晚,它的网络或生活的自然延伸,它的话题意义,人们自觉或不觉得的创意发挥,使它具有了另一种文化生态意义。当然,免不了的是评论者本人也被网友们编进故事。这就是文化衍生品出现了。

  无论它的成败如何,我们都要反思春晚的文化社会学意义与价值。这种央视文化专权,是不是最好的方式?奥林匹克运动会之所以成为世界级的文化体育盛事,就是因为雅典人放弃了专有主办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得以融汇到奥林匹克文化之中。从文化多样性角度看,我更希望春晚由不同的城市去主办,或不同的文化区域申办。这样一来,人们可能得到的更多是大文化生态上的强烈感受,而不会更多地去关注细节,关注主持人的高跟鞋,或某位明星的缺憾了。

(责任编辑:pengfeicha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