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深度阅读

任志强的性情人生:他只向谁服过软

来源:新华网
2010年07月16日09:53

  赵晓航和任志强,从13岁到18岁,从同学到知青,那几年一直待在一起。他说任志强在学校也是不怎么合群,不是那种能凝聚一帮小兄弟在一起的中心人物。他往往是个少数派。

  包括任志强、赵晓航、毕京京等在内,在延安郭庄共有七名北京知青。一次麦收过后,赵晓航等六名知青一致主张要吃一顿纯白面馒头,陕西人叫馍。“这也没有什么指责的,大家都渴望吃,而且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但任志强表示了不同意见,他建议吃两面馍或三面馍,就是面粉夹杂高梁等其他粗粮一起吃。我们就是不理解,由此,就发生了一场论战,争到底该吃什么。”赵晓航说。

  但任志强坚持他的观点:细水长流,粗水不流。

  “最后咱们到底是吃了两面馍或三面馍,还是吃白面馍不记得了,但这场争论记得很清楚。任志强是少数派,当时是1:6的局面,但他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管别人对他有什么看法。”

  争论究竟是吃白面馍还是两面或三面馍,这和任志强现在的状态比较类似。赵晓航说,“现在是走市场还是顾民生,是讲效率还是顾公平,这都是目前社会上很难解的难题。当时面馍事件也是这样的,我们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完全可以享受一下,我也不奢侈,也不偷吧?这是人之常情,但任志强说细水长流,粗水不流。他就顶着,他很固执,甚至很顽固。不惜拉下脸,那时他就不是一个和事老。”

  从任志强发表的众多文章看,他的核心观点是政府和开发商各司其职,开发商进行商品房开发,政府则负责保障性住房。他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过多的宏观调控。李春晖说:“媒体太断章取义了,任总很早以前就在提住房市场的保障是多层次的,不同的人群应该有不同的住房问题解决方式,他大力提倡政府要去建保障房体系。结果媒体只抓住了任总所说的一个局部‘开发商只给富人建房’。”“如果早按任总说的大力建保障住房体系,矛盾就不会激化到现在这样了”。

  任志强着意打造房地产业“国策顾问”身份已很明显,这固然有“红色家庭”、“报效国家”的思想作用,也跟现实定位有关。任志强十年前曾在老华远创造过辉煌,独占北京15%的市场,是当时北京房地产市场的老大。2001年,任志强以50岁高龄与华润分手,重新创业成立新华远。虽然“北京区县一级的房地产公司大都不存在了,只剩下华远一家。能做到今天这一步,还是很不错”,但毕竟与当年风光不可同日而语。

  对好胜的任志强来说,他需要为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定位,做中国房地产业的“国策顾问”,是另一种方式的呼风唤雨,他也得心应手。

  他对政治政策有敏锐的看法。毕京京记得郭庄插队时,17岁的任志强就说“这种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人民公社吃大锅饭, 按“人七劳三”分配,就是你有一个人头就要分配粮食,占粮食配额的70%;劳动只占30%,老百姓说苦干一天,不如生一个肉蛋,肉蛋就是小孩,因为生小孩就有人头粮。

  任志强曾对毕京京说:“你要批评这个社会,你必须掌握批评的武器。”任志强十七岁时就读马列书籍,比如《联共党史》,然后读苏联的哲学教科书,还看当时的《政治经济学》,是中国一些老政治经济学专家写的,实际上就是资本论的一个简本。知青们当时每天早上4点半左右出工,晚上七八点才回窑洞。每晚任志强就点着油灯看书,他是知青中读书最刻苦的人之一。

  苏小和《任志强的逻辑》一文中提及,文革中期国家恢复了一些旧读物,任志强当时接触到苏联第四代、第五代作家的作品,如《你到底要什么》、《带星星的火车票》、《人与兽》等,这些作品反映了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的一些变革,对国家制度提出了一些质疑。“我们开始设想了一些中国到何处去,中国社会如何继续运行的思路”,任志强说。后来蹲监狱的一年多时间,任志强将《法学概论》读得烂熟,一些法律条款从头到尾背了下来,养成了法学思考习惯。

  任志强嗜读书,号称一天看六万字。他什么书都看,有时齐跃和任志强去打高尔夫,就顺手帮任拎一下球包,“哇,好沉!打开一看是一堆书,至少有十几本。晚上睡觉有空他就看。另外,任志强在飞机上基本上不睡觉,都在看书。”

  既是“国策顾问”,又是“商人”,容易带来独立立场的模糊地带。我问任志强:“你的发言和文章是否带有开发商的利益呢?”任志强反问我:“开发商为什么不能带有自己的利益?你的概念错了。我如果仅仅站在开发商的立场,是政府无法接受的。我更多是站在民众的利益上出发,政府才有可能接受,恰恰是不能在开发商的角度出发,才能解决社会问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责任编辑:罗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