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评论 > 社会评论

冯海宁:药品1300%暴利的根源是监管失灵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冯海宁
2010年05月18日08:07

  据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一种出厂价15.5元的芦笋片,经过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生等环节,最后价格涨到了213元售卖到患者手中,利润达1300%。记者调查发现,在这个环节中,开药医生获利最多。但中间如何分配,湖南一开售此药的三甲医院拒绝透露。

  新一轮医改2009年已经启动,公众寄希望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然而,有关药品暴利的黑幕依然层出不穷,面对这些黑幕,监管部门如何“亡羊补牢”引起了舆论高度关注。

  每一次药价黑幕曝光,舆论都在追问幕后黑手是谁?答案其实就在黑幕里面:医药公司、医药代表、医院和医生。1300%暴利这个药价黑幕,幕后黑手同样指向了药品流通环节的各个利益群体。无疑,新医改解决“看病贵”的关键是改革现有医药流通领域,压缩流通环节利润和各种腐败成本。

  我们更要意识到,上述这些黑手其实都只是表面上的幕后黑手。在我看来,真正的幕后黑手更像是不作为的监管部门——正是因为监管失灵,所以药品流通的每个环节几乎都存在回扣、返利、暴利、腐败等问题。有媒体梳理了2005年十大暴利产业,医药业因为1300%暴利而登上暴利榜榜首。

  利润率1300%的芦笋片就是医药监管失灵的一个标本。首先,这个黑幕不是监管部门发现的,而是患者费尽周折打听到的。如果药价黑幕总要这样才能揭开,医药和价格监管部门岂不成了摆设?

  其次,药品集中招标管理办法不见贯彻。我国全面推行药品集中招标办法的目的就是为了遏制药品虚高定价,但看看芦笋片的流通程序表面上是按照药品集中招标办法采购,实际是制药企业批发给其他医药公司,这些医药公司再通过和医院关系密切的医药代表销售到医院。芦笋片完全是在腐败链条上流通,并不是医院负责人所说的所有的药品都是按照药品集中招标办法采购。相关部门究竟是如何监管的?

  再者,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定得过高,是监管失职的体现。芦笋片的出厂价为15.5元,而湖南省2010年度集中采购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格是136元,这个指导价很明显太离谱了。这一指导价的依据是什么?究竟有没有进行过成本调查?是不是被某些利益集团所左右?这些问题值得追问。

  更为可怕的是,据中国医药(600056,股吧)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透露,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定得过高是个不成文的行规,所有的品种都是这样的。毫无疑问,指导价不合理就给医药流通环节层层加价留下空间,医院就喜欢采购报价高的药品,医生就喜欢向患者开高价药。

  一起暴利事件发生后,显然,在道德和制度层面都要进行深刻反思。我以为,有关方面不妨把利润1300%的芦笋片当成一个典型案例来解剖,要反思药品集中招标管理办法、药品投标报价指导价等制度的漏洞和执行偏差,同时,对地方医药和价格监管部门相关责任人要进行严厉问责,更要利用这起暴利事件修正完善新医改方案。

转发至:搜狐微博 白社会
责任编辑:Hengxiaojing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